卓筒井镇

卓筒井镇,隶属于四川省遂宁市大英县,地处大英县西南部,东接天保镇,西连河边镇,南接安居区步云乡,北邻蓬莱镇。区域面积42.6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户籍人口33585人。

清代,设大堰场。民国,更名大英场,后改乡。1992年9月,乡改镇。1997年12月,更名卓筒井镇。截至2020年6月,卓筒井镇下辖1个社区和12个行政村。

2019年,卓筒井镇有工业企业1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38个。

行政区划

2011年末,卓筒井镇辖卓源1个居民委员会,立山、东坡、关昌、青木、快活岭、花碑湾、三兴、吴家桥、青和、石马、安乐、为干屏、蓄金、德钱、槐花、土地井、万马、汇龙桥、铁板桥、胜福、铜盆寨、骑龙寨22个村民委员会。

截至2020年6月,卓筒井镇下辖1个社区和12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卓源社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卓筒井镇地处大英县西南部,东接天保镇,西连河边镇,南接安居区步云乡,北邻蓬莱镇。区域面积42.6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卓筒井镇地势略为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350米。

气候

卓筒井镇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水文

古柏溪由西南向东北、大英溪由东北向西南过境,境内河道长11千米。

自然灾害

卓筒井镇主要自然灾害有地震、旱灾、洪涝、冰雹、风灾等。

自然资源

卓筒井镇境内盐卤资源丰富,地质储量10亿立方米,可采储量3亿立方米。

人口

2011年末,卓筒井镇辖区总人口3.5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375人,城镇化率6.8%。总人口中,男性1.8万人,占51.4%;女性1.7万人,占48.6%。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2011年,人口生率14.8‰,人口死亡率6.1‰,人口自然增长率8.7‰。

2017年,卓筒井镇常住人口16637人。

截至2019年末,卓筒井镇户籍人口33585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卓筒井镇财政总收入500.9万元,比上年增长4.2%。

2019年,卓筒井镇有工业企业1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38个。

农业

卓筒井镇有农业耕地面积2.3万亩。2011年,农业总产值7313万元。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水稻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1.9万吨。主要经济作物为水果。2011年,水果产量1.2万吨。畜牧业以饲养生猪、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3.2万头,年末存栏2.3万头;家禽年饲养量117.1万羽。

工业

卓筒井镇工业以机械加工、建筑材料为主。2011年,工业企业6家,职工183人;工业总产值1.3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000万元,比上年增长18.2%。

商业

2011年末,卓筒井镇有商业网点168个,职工452人。2011年,社会商品销售总额4400万元,比上年增长15.8%;城乡集贸市场2个,年成交额4950万元。

金融

2011年末,卓筒井镇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3.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3%、6.3%。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卓筒井镇有幼儿园5所,在园幼儿423人,专任教师18人;小学12所,在校生2200人,专任教师91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1200人,专任教师55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

文体事业

1974年,卓筒井镇建成镇广播站,1995年建成镇有线电视台,后改称广播电视站。2011年末,有线电视用户5176户,入户率75%。

2011年末,卓筒井镇有镇文化站1个,村文化活动中心14个,各类文化专业户18个;各类图书室15个,藏书8万余册;文艺队伍成员160人。

2011年末,卓筒井镇有学校体育场4个。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22%。

医疗卫生

2011年末,卓筒井镇有医疗卫生机构1个;病床40张,固定资产总值400万元。专业卫生人员14人。2011年,医疗机构完成诊疗7800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100PERCENT

社会保障

2011年,卓筒井镇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39户,人数72人,支出17.5万元,月人均203元;城市医疗救助181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1222人次,共支出5.3万元,比上年增长62%。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385户,人数680人,支出78万元,比上年增长0.5%,月人均95.6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67人,抚恤事业费支出54.8万元,比上年增长12%。社会福利费2.7万元,比上年增长1.2%;敬老院1家,床位120张,收养农村五保78人。年末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3776人,参保率12%。

邮政电信

2011年末,卓筒井镇有邮政储蓄1个,报纸、期刊累计发行1.6万份(册),邮政业务总量1200万。有电信服务网点3处;固定电话用户2420户,移动电话用户8500户,宽带接入用户368户。

交通运输

2011年,卓筒井镇境内有蓬乐公路穿境而过,境内长12千米;乡村公路总长176千米。2011年末,镇区客运站1个,日发客运汽车62班次,日均客运量1200人次。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卓筒井镇因卓筒井钻井盐技术而得名。

文物古迹

卓筒井镇境内有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个。

卓筒井

卓筒井是手工制盐活化石,是直立粗大的竹筒以吸卤的盐井,“凿地植竹,为之卓筒井”,发明于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年~1048年),比西方早800多年。其口径仅有竹筒大小,然而能打井深达数十丈,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世界石油钻井之父”。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卓筒井目前在遂宁市大英县境内还保留有41口,分布在方圆6公里范围内,而当地的大顺灶,是卓筒井工艺仅存的一处还能生产的盐灶,也是无价之宝。

荣誉称号

2020年11月,大英县卓筒井镇荣获遂宁市2020年度文化和旅游工作文旅发展先进镇称号。

旅游资源

卓筒井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镇境内有仅次子刘文采庄园的罗都复庄园,安乐山刻造像和明代提督程子 谦墓,是投资开发旅游的绝好之处。

文化

大英发现盐卤资源有上千年的历史,经国家储委认定的大致有10亿吨盐卤资源储量。大英县境盐卤分布在蓬莱象山县、卓筒井、河边、玉峰等地。其深层盐卤矿上矿层食盐面积22300平米,盐层厚3.5~151.11m,下矿层面积34,000平米,盐层厚2.5~119.16m。四川省是中国井盐的主要产区。县境内“大英卓筒井”和大英场积淀了千年盐卤文化。民国时期,川北多布有卓筒进,大英拥有108灶1711进,年产量达4000余吨。至今,还有“大顺灶”等18眼井保存着。享誉世界的大英县卓筒井已向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卓筒井是直立粗大的竹筒以吸卤的盐井,“凿地植竹,为之卓筒井”。起源于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的大英县卓筒井钻探取盐技术,比西方早七八百年,使地下深处的胆巴第一次得到科学的开采,在开采卤水的过程中,人类发现了埋藏在地下的油气资源。其凿井工艺技术开西方近代蝇式顿钻钻井方法的先河,虽然经历了近1000年历史,其古老的工艺流程仍保存得相当完整。中国发明卓筒井技术甚至被《中国钻探技术史》、《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国井盐科技史》三书誉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和“世界石油钻井之父”。卓筒井是世界钻探深井的始祖和活化石,是世界上唯一现存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活着的恐龙”。卓筒井工艺流程包括打井、取卤、晒卤、制盐等四个步骤。现仅在大英境内存有9灶41口为样的盐井,分布在关昌、青木、快活岭、三兴、吴家桥、青和等六个村方圆6公里范围内,其凿井、吸卤、煎盐等生产工艺流程,基本上保持了宋代卓筒井的基本特点。它持续近千年,生产未中断,对研究中国中盐集团史和钻井史具有很高的价值,受到盐业专家的高度赞誉。

经济发展

2008年上半年遭受的地震灾害给卓筒井镇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为减少损失使农民增收,卓筒井镇将晚秋生产作为全年农业生产的最后一道防线,对夺取全年农业丰收至关重要。镇党委、政府从强化晚秋生产入手,争取全年粮食丰收。

该镇将晚秋生产作为村支部村委会的年终任务之一进行目标考核。搞好宣传,规划示范片的工作。各村充分利用会议、广播、召开现场会等形式,广泛宣传发展晚秋作物的意义,发动群众大种晚秋作物,将面积落实到村。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由于晚秋生产季节性强、时间紧、任务重,各村及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晚秋生产的领导,做到早宣传、早动员、精心组织,切实抓好协调、服务等工作,落实好各项措施。目前,卓筒井镇落实秋洋芋3000亩、秋番薯3000亩、秋菜5000亩。

参考资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