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川(字三源,号邓尉山人)是清代著名的针灸名医,江苏吴县人。他擅长针灸医学,但随着针灸医学在清初至中华民国的逐渐衰落,李学川深感针灸被轻视的社会风气。他认为,针灸与方药同样重要,应相互融合,才能使医者在临床中更加全面地诊治疾病。为此,李学川试图消除针灸与方药之间的界限,提出针灸与方药可以相辅相成,共同为患者服务。他的代表作《针灸逢源》是一部综合性针灸专著,汇集了当时最新的针灸治疗经验和方法,如“太乙神针”和“刺痧法”等。
人物介绍
李学川
著作《针灸逢源》
著书背景
李学川擅长用针灸。但是清代至中华民国,针灸医学逐渐由兴盛逐渐走向衰退。李学川因而感慨当时轻视针灸的社会风气,认为“今医独视方药,视针灸为小技而忽诸”。所以意欲通方药、针灸两家之界限,提出针灸与方药可以左右逢源,才能使得医者在临证时能够更加全面诊治。所以,在清代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综合《灵枢》、《素问》、《针灸甲乙经》经穴的异同,并参考伤寒杂病方书而著成《针灸逢源》一书。
简介
《针灸逢源》全书共六卷,卷一为《灵枢》经文,卷二为《素问》经文,两卷共摘引《黄帝内经》原文及名家注疏达百余篇,以阐述针灸要旨,作为针灸医学的理论基础;卷三为群书荟萃,取历代针灸专著及诸家针灸医论之精要;卷四专论经穴考正,校正铜人经穴之讹误,包括骨度、仰人伏人部位图、背胸腹部折法、同身寸法、周身骨部名目、十二经络次序、十四经穴图、十四经穴考、经外奇穴等内容;卷五列述了四十多种病症的针灸治疗取穴方法,并有各种小儿诊法和推拿法。卷六为对临床各科病证进行病因、病机分析,并附有部分汤药处方以济针术之治,即以针灸为主,辅以方药进行治疗。
优点
《针灸逢源》是继《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之后又一部内容较为完备,而又具有一定特色的综合性针灸专著,与明代的同类针灸专著相比,总体内容上与《针灸大成》相类似,但编排取舍更为精审,其所摘引《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详明,在经穴的数目上较明代《针灸大成》为多,增加了中枢、急脉两穴,达361穴,以后人们论述经穴总数时,多以此说为凭。该书还汇集了当时新的针灸治疗经验,如“太乙神针”和刺痧法等。
影响
纵览该书,不但探寻了《灵枢》、《素问》等古典所述的医学源流,而且汇集了以往各家针灸医学学术思想的精华,考订了一些经穴的错误,总结了清代中期以前针灸医学的理论与实践,对后世针灸医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