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座问题公屋丑闻是香港特别行政区于1980年代被揭发的多宗问题公屋事件,共有577座公屋出现结构问题,其中26座更因结构远远低于安全标准,有即时倒塌危险,需要尽快拆卸重建。
事件经过
首先被揭发结构有问题的公屋在葵涌葵芳。1982年,葵芳邨第5座出现严重混凝土剥落,经检验后发觉由于在建屋施工时偷工减料,令混凝土强度大幅低于标准,以致楼宇结构受损,需要立即重建,是全港第一座出现严重楼宇结构问题的公屋。第5座于是成为了首幢因结构出现问题被拆卸的政府廉租屋。葵芳邨问题公屋事件,为当年的问题公屋丑闻揭开序幕。
1982年1月9日,廉政公署接获可靠线报,指分别于1971年11月至1973年3月间落成的葵芳邨出现楼宇结构问题,包括混凝土剥落和墙壁渗水,尤其以第6座最为严重。事件经房屋署委派的顾问调查后,证实是当时在建造楼宇期间,混合混凝土时没有放进足够英泥,导致楼宇混凝土强度不足所致。鉴于葵芳邨的楼宇结构问题,房屋署先后于1983年及1984年,对辖下全港公屋中所有楼龄超过五年的公屋,进行全面的结构检查以及混凝土强度勘测。
1985年11月21日,政府公布有577座公屋结构出现问题,需要维修。另外,房屋署公布,葵芳邨第8、9、10和11座,以及另外22座分布在黄竹坑邨、白田邨、石排湾邨、葵兴邨、石篱邨、葵盛东邨等公共屋邨的公屋,楼宇结构远远低于安全标准,有即时倒塌危险,需要尽快拆卸重建。受影响的居民共7万8千多人,他们需要在四年内迁出,并可以申请入住于1985年在青衣岛兴建的长康邨或1988年在沙田兴建的显径邨。这些公屋在政府宣布需要拆卸的消息公布后成为“危楼”,事件传出后更引起居民及公众人士的抗议,亦引起当时的立法局议员(即今日的立法会议员)的关注。由于事态严重,廉政公署就问题公屋事件着手调查是否有人在兴建这些公屋时涉及贪污舞弊。
廉政公署在一年内调查3,000名人士或公司,却未有突破性的进展,直到1987年初,有两名涉案者愿意担任污点证人,成为破案的关键。1988年3月11日,其中一名承建商六项罪名成立,入狱33个月,罚款32万5千元。另一名承建商两项罪名成立,被判入狱三个月,缓刑一年及罚款2,000元。而本案于1992年改编成电视剧-廉政行动之《危楼惊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