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地那非(盐酸伐地那非),为5型磷酸二酯酶(PDE5)抑制药,是治疗男性勃起功能障碍药物之一,口服该药可有效改善勃起质量与持续时间,提高勃起功能障碍男性患者的性生活成功率;还可用于动脉性肺动脉高压的治疗。
面色潮热是该药常见不良反应,另外消化不良、恶心、眩晕、鼻炎等不良反应较常见,不常见反应有面部水肿、高血压、肝功能异常、肌痛等症状,罕见反应有喉部水肿、心肌缺血、鼻出血、听力下降等症状。禁用于对该药的任何成分(活性或辅料)有过敏症状的患者、服用硝酸盐类或一氧化氮供体治疗的患者等。儿童、孕妇、哺乳妇女不适用,老年患者、肝功能不全者及肾功能不全/透析者需慎用。
伐地那非主要剂型为片剂,且未被纳入医保。拜耳集团在西地那非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环-环BOBBIN替换”的原理,成功开发了伐地那非,并于2003年首次上市。2004年11月,伐地那非在中国上市。
医学用途
适应证
用法与用量
制剂与规格
5mg、10mg、20mg。
药理机制
伐地那非为一种分解cGMP的特异性5型磷酸二酯酶的选择性抑制药。当性刺激引起局部一氧化氮(NO)释放时,该药可抑制PDE5活性,保持海绵体内环磷酸鸟苷(cGMP)处于较高水平,保持平滑肌松弛,血液流入海绵体而维持勃起状态。在没有性刺激时,推荐剂量不起作用。对器质性或心理性勃起功能障碍患者性刺激引起的勃起有改善效应。其作用与剂量有关。服药后30分钟内生效,约2小时最强,药效可持续4小时。
药代动力学
伐地那非口服迅速吸收,血药达峰时间(tmax)为30~120分钟(平均60分钟)。由于显著的首关消除,口服生物利用度约为15%。在推荐剂量5~20mg范围内,口服后,AUC和血药浓度峰值(Cmax)与剂量成正比。高脂饮食可降低该药的吸收速率、tmax延长,Cmax降低,但AUC不受影响。分布容积为208L。伐地那非及其主要活动性代谢物(M1)与人血浆蛋白结合率约为95%,这种结合和药物总浓度无关且可逆。精液中药物浓度不超过服用剂量的0.00012%。
该药主要通过肝脏酶系CYP3A4同工酶代谢,小部分通过cyp2c9同工酶代谢。体内主要代谢产物来自哌嗪枸橼酸盐脱乙基,然后M1继续代谢,其血浆消除半衰期与原药相似,约为4小时。体循环中,部分M1为结合型葡萄糖醛酸苷,约占原型的26%。代谢物M1具有与伐地那非相似的对磷酸二酯酶选择性抑制作用,在体外试验中,M1抑制PDE5的作用约为伐地那非的28%,占药效的7%。
伐地那非在体内的总清除率56L/h,其终末消除半衰期为4~5小时。口服后,该药以代谢物形式排泄,大部分通过粪便(91%~95%),小部分通过尿液(2%~6%)排泄。老年人对该药的非肝脏清除率显著降低;重度肾损害者(肌酐清除率\u003c30ml/min)及轻至中度肝损害患者(Child-Pugh分级A和B),该药的清除率有所降低。
风险与禁忌
禁忌证
不良反应
该药发生的不良反应通常呈一过性,为轻至中度。
该药上市后,服用伐地那非进行性活动时,曾报道心肌梗死的发生,但无法确定心肌梗死与伐地那非,或与性活动,或与患者潜在的心血管疾病,或与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直接相关。
药物相互作用
特殊人群用药
注意事项
历史
1998年,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西地那非由辉瑞公司成功上市。之后,拜耳集团在西地那非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环-环骨架替换”的原理,成功开发伐地那非。德国拜耳公司以结构改变最小原则,将西地那非骨架吡唑[4,3-d]并嘧啶环中的一个氮移位,变成咪唑[5,1-f]并[1,2,4]三嗪酮骨架,结构的其余部分几乎未变。
使用情况
2003年,伐地那非首次上市。2004年11月,拜耳的伐地那非(艾力达)在中国上市,具有起效非常快的特点。
据报道,伐地那非2015年时全球销售额还不到10亿美元,但2018年销售额已突破10亿美元达12.49亿美元。随着伐地那非进入中国市场及其他亚太国家,预计此药全球市场销售额将达15亿美元或更高。
米内网数据显示,2020年在中国城市公立医院、县级公立医院、城市社区中心及乡镇卫生院终端和中国城市实体药店终端,中国产西地那非、他达拉非及伐地那非合计销售额已超过35亿元人民币。
化学信息
专利
参考资料
Vardenafil.pubchem.2024-05-27
国家医疗保障.国家医保服务平台.2024-05-27
数据查询.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24-05-27
什么是血药浓度达峰时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24-06-05
70多亿美元 5年后全球抗ED药继续上扬.医药经济报.2024-05-27
百亿市场激战 抗ED格局大洗牌.医药经济报.2024-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