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渡寺

普渡寺,又名三士庙,位于北京通州区陆辛庄村。2002年进行重修后,以供奉观世音菩萨为主,观音当场,慈悲普渡,故称“普渡寺”。普渡寺坐北朝南,初为二进院落,爱新觉罗·旻宁十七年(1837)与光绪二十三年(1897)曾两次重修,1924年增建静福寺

普渡寺1984年即被确定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建国以后,普渡寺地区自然形成一个高密度居民区,普渡寺大殿变成了学校的教室和仓库,普渡寺破损严重,四周的配殿更是不复存在。普渡寺的修缮引起了许多部门和人士的关注,被列入北京市3年“3.3亿元文物抢险修缮工程”项目,并于去年9月启动。东城区财政投资4000多万元,搬迁了普渡寺台上的186户居民,撤并了占用普渡寺大殿的南池子小学,拆除普渡寺周边破旧民房和违法建筑近5000平方米,彻底腾退文物,进行修缮。

建筑特色

布局结构

普度寺,2002-2003年,政府投资迁出小学和住在寺界以内的168户居民,全面修复了台基、正殿、山门和方丈院北房,其余房屋基址在取得考古资料后回填保护,进行绿化,成为居住小区内的公共活动场所。

建筑风貌

全寺建于砖砌高台上,平均高约3米,周围建宇墙,此台即是明重华宫寝宫部分的基座。砖台正中有台阶,正对山门。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七,大式硬山顶,绿琉璃瓦,调大脊,安吻兽,墙体刷红。正面明间辟白石拱门,两次间为装饰性白石拱窗,石雕仿木菱花扇;背面出廊,金步明间装板门,两次间白石券窗同正面。室内彩画保存良好,为金龙和玺式,等级甚高,应是睿亲王府时期遗物。但建筑形制为佛寺山门,屋顶琉璃等级高于正殿,可能是王府改为佛寺后,对外观进行了改动。

正殿(慈济殿)建于石须弥座上,但殿身并未占满全座,座之比例及雕刻均有明代特征,可证此座仍是明重华宫寝殿原有台基,后建大殿缩小了规模。殿身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前出抱厦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全殿外加周围廊。主殿单檐歇山顶,调大脊,安吻兽,削割瓦绿琉璃剪边;抱厦卷棚歇山顶,绿琉璃瓦黄剪边。全殿廊内砌砖墙,正面、山面开大支窗,下肩饰六方绿琉璃砖。

殿内设施

普度寺,殿内东部隔出二间内室。外檐出檐为三层,无斗栱,在柱头装饰兽面木雕,雀替形式特殊,室内彩画还有不少博古题材,整个建筑具有明显的关外满族宫室特征,可断定此殿是顺治初年新建的王府大殿,抱厦用瓦等级高于主殿,可能是乾隆时新加。抱厦内东南角有一石砌圆坑,直径4.8米,深1.5米左右,北面有石阶可下至坑底。坑口周边有八组石雕图案,雕刻水波神仙怪兽,其用途及雕刻题材尚待考证。但如果抱厦为后建,则此石坑原在室外,其用途可能是满族萨满祭祀的设施。大殿之西尚存方丈院北房五间,七檩前出廊,硬山筒瓦过垄脊。

保护措施

普度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活动

2007年5月16日,北京税务博物馆在此开放,税务博物馆之后再一次迁出普度寺。

2011年5月8日,北京三品美术馆在普度寺开馆。三品美术馆是一家充满独特魅力的民间非营利性美术馆。由深圳市千金方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兴建,依托中国书画博览的权威传媒资质和雄厚报道资源,以独到的艺术视野、宽广的文化胸怀、精深的的学术向度、深切关注当代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努力呈现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精神和时代特征,积极致力于为当代中国书画艺术发展提供广阔的展示空间与实践可能,开展与国际间的文化艺术交流,以经典艺术、大家格调、主流声音为宗旨,通过展览、出版、学术研究、创作交流、收藏书画作品、开展公众艺术教育等多种形式,不遗余力地推进海内外艺术家、艺术机构、艺术活动的良性互动,以期在全球化语境中谋求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发展的最大可能性,让更多的人以最佳的状态接近艺术作品和精神产品。三品美术馆主要承担中国书法美术作品的展览、收藏,开展学术研究、教育推广和公共文化服务。为艺术家提供创作、展示、交流平台。

历史沿革

普度寺,位于南池子大街东侧,普渡寺前巷35号。其址原为明代东苑(又称南城、南宫)中之重华宫,南界在今缎库胡同。明末被毁,清顺治初年改建为爱新觉罗·多尔衮之睿亲王府。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死于喀噶城。二月后追夺王爵,王府上缴。

康熙三十二年(1694年),缩小规模,将南部改建为缎匹库,北部改建为玛哈噶喇庙,供奉护法神六臂黑玛哈嘎拉乾隆四十年(1755年)赐名“普度寺”,正殿名“慈济殿”,在正殿、山门两侧保留或兴建了行宫院、方丈院、小佛殿及僧等。据民国时张江裁著《燕京访古录》载,寺“为元代所建,正殿供奉欢喜佛”,但此说明,清文献不载,恐不确切。

发展历史

北京东城区普渡寺位于南池子大街,始建于明永乐年间,与紫禁城同龄。原址是明代南城的洪庆宫一部分。朱棣特意在这里为朱瞻基建了皇太孙宫。

朱瞻基当上皇帝以后,对东苑进行大规模的扩建,改称“南内”。

土木堡之变”之后朱祁钰便把朱祁镇囚禁在“南内”。后来的“夺门之变”也发生在此,石亨等人拥戴朱祁镇复辟,从朱祁钰手里抢回了皇位。

清朝发展

1644年清军入关,统领数十万清军铁骑的是年仅32岁的爱新觉罗·多尔衮

清军入关后,多尔衮迅速迎顺治帝来京并定都北京。此时顺治帝年幼,军国大权均由多尔衮一人独揽,称摄政王

多尔衮入京后,就居住于在明代南内基础上改建而成的睿亲王府邸中,也就是今天普渡寺的所在地。

由于多尔衮特殊的政治地位,其府邸“金碧辉煌,雕镂奇异”,规制之高远非其他王府可比。

府门前终日车水马龙,实际上已成为当时国家的实际政治权力中心。

康熙帝三十三年(1694),旧睿亲王府改建成玛哈噶喇庙。1776年,乾隆将该寺赐名“普渡寺”。

大殿建筑宏伟,台基高大,须弥座式,面阔9间。黄瓦绿剪边殿顶,前厦为绿瓦黄剪边。檐出飞檐共3层,为建筑式中少见。

民国发展

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庙宇改为小学,原称国民三小,后称普渡寺小学,后又改称南池子小学。

新中国成立

普渡寺1984年即被确定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历史原因,新中国成立以后,普渡寺地区自然形成一个高密度居民区,普渡寺大殿变成了学校的教室和仓库,普渡寺破损严重,四周的配殿更是不复存在。

普渡寺的修缮引起了许多部门和人士的关注,被列入北京市3年“3.3亿元文物抢险修缮工程”项目,东城区财政投资4000多万元,搬迁了普渡寺台上的186户居民,撤并了占用普渡寺大殿的南池子小学,拆除普渡寺周边破旧民房和违法建筑近5000平方米,彻底腾退文物,进行修缮。

腾退后,普渡寺的修缮完全按照古建传统工艺及文物整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缮。

殿内的彩画穹顶看起来半新半旧,这是因为在维修时要首先使用旧建筑构件,只有当旧件缺损、数量不够时才用仿制的新件代替。

2007年05月16日,全国首家省级税务博物馆——北京税务博物馆正式宣布对外开馆,今后将向全社会免费开放。

税务博物馆设在曾为清代亲王爱新觉罗·多尔衮宅邸的普渡寺内,馆内设有明、清税收票据展和印花税票展两个专题陈列。

展陈从表现税收历史完整性的角度出发,包括了奏折、税则等文物,体现皇城税收文化的特点。

展馆内还采用了高科技手段,再现了昔日崇文门税关在商业街征税的虚拟场景。此外,展厅还通过上世纪50年代的“马甸税务所”与本世纪的税务所的场景对比,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税务的成长历程。

参考资料

北京通州三士庙(普渡寺).寺庙信息网.2024-04-09

普渡寺-通州-北京寺院.佛教导航.2024-04-09

普度寺.普度寺.2024-09-05

北京市文物局-普度寺.北京市文物局.2021-08-0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