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尔沟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托里县下辖镇,地处托里县中南部,由两块区域组成。冬草场区块东临县辖区的牧场,南接乌苏市,西邻库普乡草场,北连县辖区的牧场。夏牧场区块东临县辖区草场,南、西接库普乡草场,西北、北侧分别与县辖区和库普乡为邻,行政区域总面积1409.1平方千米。
截至2018年末,庙尔沟镇户籍人口为5860人。2019年,庙尔沟镇下辖1个社区和5个行政村。
庙尔沟镇有耕地面积3400亩,人均0.6亩。庙尔沟镇主要经济作物有棉花等;畜牧业以饲养牲畜为主。2018年,庙尔沟镇有工业企业2个。
历史沿革
1974年,建镇。
1979年,撤镇后属托里镇第五居民委员会。
1984年5月,重建庙尔沟镇。
行政区划
2011年末,庙尔沟镇下辖1个社区和5个行政村
2019年,庙尔沟镇下辖1个社区和5个行政村
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
庙尔沟镇地处山区、丘陵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庙尔沟镇境内最高点位于恰克克斯套,海拔1524米;最低点位于恰勒尕依村,海拔275米。
气候
庙尔沟镇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其特点是冬季寒冷漫长,无明显春季,夏季短促而凉爽,秋季降温迅速。多年平均气温3℃,无霜期年平均86天。
水文
庙尔沟镇境内有两条季节性小河柳树沟河和布尔乎斯台河流经镇草场东西,境内河道各长约28千米和21千米。
自然灾害
庙尔沟镇主要自然灾害有大雪、洪涝、冰雹等。1988年8月3日,庙尔沟镇出现罕见暴雨,山洪以8—10立方米/秒的流量纵贯全镇,此次洪灾造成多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42.3万元。
人口民族
2011年末,庙尔沟镇户籍人口5792人。总人口中,以哈萨克族为主,达5671人,占97.9%;其他民族共121人,占2.1%。2011年,人口出生率2.6‰,人口死亡率4.3‰,人口自然增长率1.7‰。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3.78人。
截至2018年末,庙尔沟镇户籍人口为5860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庙尔沟镇财政总收入376.6万元,比上年增长4.8%。
2018年,庙尔沟镇有工业企业2个。
农业
2011年,庙尔沟镇农业总产值700万元。主要经济作物有棉花等。2011年,棉花种植面积3400亩,产量102万吨。畜牧业以饲养牲畜为主。2011年,牲畜饲养量14.8万头(只),年末存栏8.8万头(只)。
工业
2011年,庙尔沟镇工业总产值达到10.2亿元,比上年增长47.9%。2011年,庙尔沟镇有工业企业4家,实现工业增加值5.7亿元,比上年增长82.2%。
商业
2011年末,庙尔沟镇有商业网点61个,职工773人。2011年,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2791万元,比上年增长72.6%。
社会
教育事业
2011年,庙尔沟镇有小学1所,在校生688人,专任教师45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224人,专任教师15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
文体事业
2011年末,庙尔沟镇有文化站1个,村文化活动中心4个,各类文化专业户15户;各类图书室5个,藏书2000余册。
2011年末,庙尔沟镇有学校体育场1个。25%的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23%。
医疗卫生
2011年末,庙尔沟镇有卫生院1所,卫生所5个;病床42张,固定资产总值600余万元。专业卫生人员36人。2011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7260人次。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87%。
社会保障
2011年,庙尔沟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68户,人数146人,支出34.2万元,比上年增长58.8%,月人均195.2元,比上年增长58.8%;城市医疗救助3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507人次,共支出1.5亿元,比上年增长50%。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54户,人数524人,支出47.3亿元,比上年增长3.5%,月人均75.3元,比上年增长3.5%。社区服务设施5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1个,社区服务站1个,其他社会服务设施3个。
行风热线
“我是来自塔城地区托里县庙尔沟镇的听众,我代表当地500多户居民,感谢新疆电力公司解决了困扰我们多年的用电问题。目前,我们这里的绝大多数居民都通上了电,家里亮堂堂的,可以安心畅快地过个年了。”1月29日,新疆广播电视台行风热线节目中,一位名叫李竞鹏的听众打进电话告诉主持人。他热情地介绍说,如今的庙尔沟镇,夜幕降临后处处透着光明与温暖,居民们纷纷购买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家电,有的还开起了饲草加工作坊,街边有了蛋糕房,饭馆、商店多了起来,修理部的小型发电机也降价处理了。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还引来了大批外地厂商投资建厂,带给当地人很多就业机会。李竞鹏特别高兴地说,今年能在电视上看到春节联欢晚会了,可以亮亮堂堂过个新年了。
多年盼电
庙尔沟镇位于山区地带,是塔额盆地的交通要道,也是农九师170团原团部所在地。长期以来,该镇用户照明一直由170团自备的柴油发电机承担,但由于机组容量小,每天只能在晚间供应短短3个小时照明,逢年过节才多供两个小时,更谈不上动力设备用电了;加之线路混乱年久失修,经常出现停电断电现象,电费又一度高达每度电两块多钱,一部分农牧民不得不使用小型太阳能供电,甚至有的居民长期以煤油灯和蜡烛为伴,使用家用电器成了奢望。2006年8月24日,李竞鹏打电话给“新广行风热线”,向栏目组反映塔城托里县庙尔沟镇因长期以来没有正常的电力供应,当地居民深感其苦,咨询何时能结束这种缺电局面。李竞鹏的意愿代表了生活在这里的广大居民的心声。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当地政府与供电部门此前已经着手对该镇电网进行了测和规划,并即将对配电线路进行建设与改造。
惠民工程
2006年,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与塔城地区行署就共同推进塔城电网建设发展进行了友好的会谈并签署纪要。纪要提出,“十一五”时期新疆电力公司投资17.6亿元加强塔城地区电网建设,并完成塔城电力公司和奎屯电力公司供电区域内1800个无电户的通电任务,基本实现此区域内农村“户户通电”。在了解到当地牧民几年来未用上电的情况后,塔城电力公司予以高度重视,并按照新疆电力公司与塔城地区行署会谈纪要有关内容,率先在庙儿沟实施首批“户户通电”工程,仅用38天时间就使当地牧民用上了电。由于该地属于山区地貌,地表大多为花岗石结构,施工点又多集中在居民区,不利于杆坑爆破,且当地水质碱性大,常常引起工程人员腹泻,施工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线路架设期间,施工人员不得不采用镐头、钢等简陋工具,冒着常常不期而至的寒风冷雨进行施工。10月31日,配网线路建设与改造工程完成;11月10日,线路通过现场验收并全部带电运行;12月8日,户表安装全部结束。
资料显示,这项投资逾90万元的福民工程共新建10千伏线路3.65公里,400伏线路9.07公里,220伏线路1.95公里,拆除旧线路3.5公里,安装照明配电变压器4台、容量200千伏安,企业专用变压器两台、容量为80千伏安,临时变压器1台、容量320千伏安。这一工程的实施,大大提高了该镇的供电可靠性,居民生活用电电价大幅下降,516户居民从中受益。
据《新广行风热线》栏目组介绍,自2006年6月17日国家电网与自治区政府签署关于共同推进新疆电网“十一五”发展和新疆农村“户户通电”工程建设会谈纪要以来,该热线已多次收到来自全疆各地农牧民的感谢信。信中一致表示,感谢“户户通电”工程,感谢大电网延伸到偏远农牧山区,给我们带来了光明和喜悦,让我们充分享受到了现代文明社会的生活方式,也给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支持。
党建工作
庙尔沟镇下辖四个牧业村和一个牧民定居点,近年来针对牧区党员居住分散,不能经常性地及时收看电教片的状况,庙尔沟镇党委立足实际,以电教站为龙头,各村电教播放点为主体,依托“流动党校”和农牧民文化技术学校,采取“六个相结合”构建牧区党员电教网络体系,努力满足广大牧区党员群众对党的方针政策、科学养殖、疫病防治等方面知识的需求。
流动党校
为确保每一名党员收看电教片,庙尔沟镇党员电教巡回播放站一年四季在4个村队巡回播放,同时,镇党校组织畜牧、农经、计划生育等业务人员组成宣讲团进行巡回讲课,并将巡回讲课、播放与“流动党校”结合起来,在每一次“流动党校”开办期间,利用1天时间进行集中讲课,播放电教片。
电教播放点
利用各种培训班、会议、对农牧民的思想教育和形势教育、节庆日、婚嫁等人员较为集中的时机,将电教播放点“搬”到集会场所。同时,将电教播放点设立在科技示范户家中,由科技示范户现场讲解、演示生产操作技术,解答牧民群众生产中的疑难问题。
集中和分散性教育
用牧民一年4次转场中党员相对集中的时机,以镇基层党校、“流动党校”、农牧民文化技术学校为阵地,对村干部、后备干部、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集中培训;对在牧民转场中居住较为分散的党员,根据党员居住情况在相邻的村小组中设立学习小组,由支部委员组织学习。
固定和随机播放
在结合电教片规定内容组织播放的同时,针对不同时期不同村队农牧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组织播放收看,注重了教育的灵活性。
学习讨论
对一些教育意义深刻,与农牧民息息相关的题材,看完后,及时组织农牧民座谈讨论,以加深理解和认识,从而进一步深化播放收看效果。
借阅和送片上门
为方便党员和农牧民观看电教片,扩大电教片收看范围,为农牧民提供信息服务,各村队根据电教片的播放安排,让电教片在农牧民文化技术学校“安家”,由专人负责,方便党员群众随时借阅;对未能参加电教片收看或未借阅到电教片的,由村队电教播放员上门播放。今年以来,针对牧区我镇共举办各类党员、村干部培训班7期,培训人员297人,在20名科技示范户家中设立了电教播放点,播放电教片40部,收看人数达800余人次。
帮困基金会
2009年20岁的古丽斯木汗是托里县庙尔沟镇登格克村农民,两年前父亲因病去世,作为长女的她便挑起了家庭的重担,除了要照顾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还要照料精神失常的继母,家庭异常困难。在村支部的帮助下,古丽斯木汗一家刚走出困境,古丽斯木汗又患突发性脑出血。镇党委及时从党员帮困基金中拿出4150元帮助古丽斯木汗交纳了住院费用。
党员捐资帮困应急基金会是托里县庙尔沟镇建立的一项对困难群众进行捐资救助的长效机制,主要用于解决因突发事件面临生活困难而急需救助的困难群体,基金来源以在职党员捐资为主。通过党员率先垂范,带动全镇干部职工、企事业单位、工矿企业、个体工商户等自愿捐资。自今年7月建立基金会以来,共接受党员群众捐款9360元,发放救急资金8510元,有18名急需救助的困难群众得到了救助。
文化
地名由来
清朝时期,庙尔沟镇为塔城市至乌苏驿站,建北京都城隍庙于泉水沟旁,故名。
把学习宣传贯彻好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扎实安排,精心组织,力求内容全面领会、实质准确把握、精神融会贯通。
精心安排,及早部署
继县委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动员会召开后,庙尔沟镇随即召开了由镇领导班子、村(居)委会主任、镇属各部门负责人和机关全体干部职工参加的学习宣传动员会,全面安排部署宣讲工作。制定下发了《庙尔沟镇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通知》,成立了庙尔沟镇学习宣讲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工作领导机构,全面负责此次学习活动组织、指导和协调工作。
领会精神,集中培训
庙尔沟镇党委在全面领会上级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及时制定了《庙尔沟镇学习党的十七届三中全文体活动竞赛启动仪式
会精神实施方案》、《庙尔沟镇学习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计划》和《庙尔沟镇学习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课程安排》,利用镇基层党校对镇区党员领导干部、职工和村(居)主任进行为期一个月的骨干专题培训班。为了保证学习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镇党委为镇属各支部发放《会议公报》、《决定》和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等相关学习材料100余份,为随后开展的逐级培训奠定基础。为使学习达到应有效果,全面学习领会全会精神实质,庙尔沟镇党委在培训传达学习中要求做到"八个有",即有计划、有制度、有记录、有学习材料、有学习笔记、有心得体会、有讨论交流、有考核成绩。
结合当前,促进工作
要求领导干部先学一步、学深一些,深入领会政策。在确保全年工作任务全面完成的前提下,围绕"增加财政收入,提升镇域经济实力;增加农牧民收入,提升集体经济实力"两大核心目标,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坚定不移地走"矿业强镇、畜牧富镇"的发展道路,做到学习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与推动当前工作"四个紧密联系",达到"两不误、两促进"。即把学习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与深入调研、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紧密联系;与问计于民,解决制约当前农牧区改革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落实发展项目、破解群众增收致富难题紧密联系;与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继续抓好"三级联创"工作紧密联系;与开展"讲党性、重品性、作表率"活动,进一步转变干部作风相结合。
交通
庙尔沟镇有省道S221经过境内
旅游
庙尔沟镇属托里县管辖,位于县城南,距县城66公里。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干燥多大风,全年平均气温约3摄氏度,最高气温33摄氏度,最低气温负35.6摄氏度。因为地处山区,没有明显的春秋季,冬季时间较长,多达半年。
去庙尔沟旅游的黄金季节是每年的7月份,这时候冬雪融化,天蓝草绿,大量的哈萨克族牧民从冬牧场搬回夏牧场,四处可见成群的牛羊悠闲地吃草。7、8月份经常有暴雨,一场暴雨过后,山里大如脸盆的蘑菇随处可见,吃不完的蘑菇可以晾晒干,冬天再吃,非常美味。有的哈萨克牧民会将捡到的蘑菇带到221省道边出售,但价格较贵。到9月份,山里的草已经发黄枯萎,大部分哈萨克牧民已经搬至山外的冬牧场越冬。
旅游和摄影的朋友7月份前往庙尔沟,这时候风景如画,还能够捡到大量美味的蘑菇。但是虽然是夏季,但是山区气温较低,风很大,晚上需要穿棉衣或羽绒服,睡觉时必须盖棉被。建议驴行的朋友带好雪地帐篷和装备,以及足够的保暖衣物。
参考资料
2019年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21-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