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府,历史上曾是清朝时期设置的行政区划单位,其治所位于西宁县(今青海省西宁市)。雍正二年(1724年)由西宁卫改置为西宁府,隶属于甘肃省。该府的管辖范围大致相当于今青海省日月山以东,茫拉河及黄河以东的青海省东部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西宁府下辖的县厅数量有所变化,最终在民国二年(1913年)废除。
西宁府在历史上的地位和行政级别经历了多次变化。从北宋时期的西宁府,到明朝的西宁卫,再到清朝的西宁府,该地区的行政归属和管辖范围均有所调整。民国时期,西宁府的行政区划被重新组织,最终在1913年废除。随后的历史中,西宁市作为地区中心,继续发展,直至成为现代青海省的省会城市。
历史沿革
明朝初期,该地区被改为西宁卫。
清代雍正二年(1724年),西宁卫再次升格为西宁府,属于甘肃省。
道光九年(1829年)以后,西宁府的行政区划扩大,辖区包括七个县厅,分别是西宁县、碾伯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巴燕戎厅、循化厅、贵德厅和丹噶尔厅。
民国二年(1913年),上述四厅改制为县,西宁府辖七县。
1914年,西宁府被裁撤,改为西宁道。
1944年,西宁市正式建立。
行政区划
在清朝时期,西宁府的行政区划经历了多次调整。最初,西宁府下辖四厅三县,分别是贵德厅、循化厅、丹噶尔厅、巴燕戎格厅,以及西宁县、碾伯县、大通县。到了爱新觉罗·旻宁九年(1829年),西宁府的行政区划扩展为七个县厅。民国时期,这些厅被改制为县,西宁府的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