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减灾大会是由联合国主办的旨在促进全球减灾工作的国际会议。第一届世界减灾大会于1994年5月23日至27日在日本横滨举行,参会人员包括约130个国家的政府机构代表和2000余名防灾专家。
历史背景
第一届
1994年5月23日,第一届世界减灾大会在日本横滨开幕,会议持续至5月27日结束。此次会议被称为“联合国世界减灾10年(横滨)会议”,旨在推动各国加强协作,共同应对威胁人类生命和财产的自然灾害。会议通过的《横滨声明》和《减灾行动计划》强调了在全球相互依存的时代背景下,各国应建立新的伙伴关系,共同努力创造更安全的生存环境。声明鼓励各国通过技术转让、信息交流等方式加强区域和国际间的合作,尤其是发达国家应向发展中国家无偿及时地提供防灾和减灾技术及相关数据。此外,《减灾行动计划》明确了“减灾10年”剩余五年的工作任务和规划,强调每个国家都有责任保护其公民免受自然灾害的危害,而国际社会应优先支持发展中国家中最不发达、内陆和小岛屿国家的防灾减灾工作。
第二次
第二次世界减灾大会于2005年1月18日至22日在日本神户举行,吸引了超过4000名来自联合国成员国、联合国相关机构及其他组织的专家和学者参与。会议回顾并评估了自1994年世界减灾大会以来实施的《横滨战略及其行动计划》,总结了国际社会在减灾领域取得的经验和面临的挑战,并通过了《兵库行动框架》和《兵库宣言》。《兵库行动框架》确立了未来十年(2005年至2015年)的减灾战略目标和行动重点,强调将减灾理念融入可持续发展的各项行动中,提升减灾体系效能,降低灾后重建阶段的风险。同时,框架倡导开发适用于各种灾害类型的早期预警系统,并将其作为优先事项。《兵库宣言》则强调了国际社会在汲取12·26印度洋地震教训的基础上,加强防灾减灾合作的重要性,并重申了联合国在减少灾害风险方面的关键角色。宣言呼吁各国在国家政策中优先考虑减少灾害风险,并加强国际社会在技术援助和财政援助方面的双边、区域及国际合作,以增强易受灾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的抗灾能力。此外,宣言强调了将《兵库行动框架》转化为实际行动的重要性,通过各方在减灾领域的合作和知识分享,致力于在未来十年内创建一个更为安全的世界。由于大会恰逢12·26印度洋地震灾难之后,因此专门举行了两天的印度洋海啸特别会议。专家级别的会议建议立即采取紧急措施,用大约三年时间建设印度洋海啸预警系统。政府级别的会议达成了在联合国框架下建立印度洋海啸预警系统的共识,尽管未设定明确的年度目标。大会还呼吁建立区域性减灾机制,并计划于2006年初在德国召开联合国会议,商讨建立全球预警系统的具体方案。中国代表团由民政部部长李学举率领参加此次大会,中国代表在会上提出了《建立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监测、预防和评估区域机制》的倡议,并就推进国际减灾战略提出了四项建议。
参考资料
国际减灾日 | 防灾减灾,这些知识请收藏.thepaper.2024-10-29
世界减灾大会掠影.cma.gov.2024-10-29
第35个国际减灾日,这些防灾减灾知识请牢记!.yjgl.anqing.gov.2024-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