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巴龙(Sanpasaurus)是一类在亚洲侏罗纪地层中首次被命名的鸟脚类恐龙,化石发现于中国四川省。模式种是岳氏三巴龙(S. yaoi),由杨钟健于1944年命名。这些化石最初被归类为鸟臀目,但后来被重新归类为鸟脚类恐龙。三巴龙的属名来源于四川省的古称“三巴”,即巴县、巴东县及巴西三郡。
最初,杨钟健将三巴龙描述为鸟臀目中的鸟脚类恐龙,但这一分类在后来的研究中已不再适用。2016年,麦克菲等人将三巴龙重新归类为基龙超科的基龙类恐龙,认为它与炽龙科和塔祖达斯龙科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三巴龙的正模标本包括20节椎骨、肩骨、前肢和部分后肢骨头。由于三巴龙的化石非常混乱,因此也被认为是疑名。
第二个物种是三巴龙未完成体(Sanpasaurus imperfectus),也被认为是疑名。
一、名称及起源
中文名称( chinese ):三巴龙。
拉丁文学名( name ):sanpasaurus ;发音( pronounced ):sahn-ba-sawr-us。
含义( meaning ):1939-1940年,我国地质学家岳希新(1911-?)在四川威远采到一恐龙化石,经杨钟健研究把其中一条恐龙定名为岳氏三巴龙。
二、科目
目( order ):鸟臀目(ornithischia) 。
亚目( suborder ):颌齿类(genasauria )→角足龙类(cerapoda )→ 鸟脚亚目(鸟脚亚目)。
属( genus ):三巴龙( sanpasaurus)。
模式种( type 物种 ):岳氏三巴龙(s. yaoi )。
其它种( other species ):三巴龙未完成体(s. imperfectus) 。
错误归属种( misassigned species ):待补充。
三、相关信息
时代( period ):侏罗纪晚期( tithonian)。
分布( found in ):中国四川省。
食性( diet ):草食。
路虎第四代发现( discoverer ):young, 1944。
命名者( first described ):young, 1944。
发现地层( stratum ):待补充。
典型状态( length up to ):待补充。
推测体重( 质量 ):待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