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牵牛(学名:Ipomoea carnea),又名印度旋花(海南),为旋花科、番薯属的植物。分布于墨西哥、美洲、台湾岛、南美洲、巴西、美国以及中国大陆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等地。阳性植物,喜光照,耐旱,也耐瘠薄。对土壤要求不严,以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佳,生长适温为20-32℃。全日照,栽培地点日照充足的话,有利持续开花。分布中国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南宁有栽培。本种原产美洲,分布自墨西哥,美国东南的佛罗里达州,大、小安的列斯群岛,巴西至南美洲中部,现栽培于各热带地区。
形态特征
披散灌木,高1-3米;小枝粗壮,圆柱形或有棱,散生皮孔,密被微柔毛,实心或中空,有白色乳汁。叶宽卵形或卵状长圆形,长6-25厘米,宽4-17厘米,顶端渐尖,具小短尖头,基部心形或截形,全缘,两面密被微柔毛,老时叶面近无毛,背面有微柔毛,背面近基部中脉两侧各有1枚腺体,侧脉7-9对,第三次脉稍平行连结;叶柄长2.5-15厘米。聚伞花序腋生或顶生,有花数朵或多朵,花序梗粗壮,长5-10厘米,被微柔毛或无毛;花梗长1-1.5厘米,被微柔毛;苞片小,卵形,早落;萼片近相等或内萼片稍长,卵形或近圆形,长5-6毫米,均被微柔毛;花冠漏斗状,淡红色,长7-9厘米,内面至基部深紫色,花冠管基部缢缩,花冠管和瓣中带外部被微柔毛;雄蕊和花柱内藏;雄蕊花丝不等长,基部扩大被毛;子房至花柱基部被微柔毛。蒴果卵形或球形,具小短尖头,高1.5-2厘米,基部被微柔毛,不完全的4室或2室,4瓣裂。种子4或较少,表面被绢状长柔毛。
分布范围
原产美洲,分布自墨西哥,美国东南的佛罗里达州,大、小安的列斯群岛,巴西至南美洲中部,现栽培于各热带地区;中国福建、台湾、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等地均有栽培。
栖息环境
长在阳光充足的地方为灌木,在阴蔽的环境,茎缠绕而呈藤本状。 [1]为热带阳性植物,耐热、耐旱和耐脊。
主要价值
南美旋花栽培容易,生长迅速,花姿清雅,花期长,为园林绿化不可多得的优良树种,适合池畔、棚架栽培,也可盆栽欣赏。在巴西,树牵牛的中空茎曾被用来制作烟斗管,因此在巴伊亚州sertão地区的宗教社区Canudos得名于此植物。
繁殖方法
繁殖可用播种和插。种子具高温发芽特性,可在春末至夏秋高温季节播种,播种前先浸种软化种壳,播种后覆土约1厘米,一周内发芽整齐,树牵牛属主根系植物,待苗长出2片真叶时及时移植,才易于成活。扦插可在春末至夏季高温期进行,剪取长20-30厘米左右具3节以上的年生老枝作插穗,基部2节插入砂床或培养土中,保持湿度,约3周生根成活,即可移出定植,移植过迟易使根系受伤,影响成活及生长。
栽培技术
栽培土质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和排水良好的壤土最佳,栽培环境阳光充足。若欲矮化,可在苗高30厘米前摘心1次,侧枝萌发后再摘心1-2次,促进侧枝萌发成丛生灌木状。若促使其长高上棚架,则幼苗不摘心或摘心1次,留2-3侧芽长成主枝,使主枝扩展满棚面,并稍作整枝。高温季节的春末、夏和秋初,每2-3个月施肥1次,花期应浇水,以促盛花和延长花期。中国海南、台湾、广东省、广两和云南省南部北回归线以南广大地区,冬季寒潮来袭开始落叶,应及时修剪全部嫩枝,老化植株应强剪伞部当年生枝条,待来年暖后萌发强盛的新枝。
其他用途
树牵牛的一个品种“诱导者”已被用作诱导番薯品种开花的砧木,否则这些品种往往不愿意开花。这种植物的叶子颜色浓绿,长6-9英寸(15-23厘米),可以很容易地通过种子种植。另一个常用的名字是“灌木牵牛”,但特别是在温带北美,这通常指的是狭叶牵牛(I. leptophyl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