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霞寺

仙霞寺又名丹霞寺,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仙霞寺“山峦重重环绕,水流曲曲迂回,松竹丛茂,佛殿高耸,实为南阳之古迹,南召县之胜地是也。”寺院建筑分为四重,整个主体建筑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侧建有东西廊房、孙中山纪念馆、膳房院等,均为清代硬山式建筑。有“八百里伏牛山、五百里丹霞”之称,为著名的游览胜地。

寺庙简介

丹霞寺是南召县的核心文化旅游景区之一,寺院位于南召县东北部,留山镇北五公里处。因寺院后山前岭土质红色,建寺初取名红霞寺、仙霞寺,后因“每日旦暮,彩霞赫炽,起自山谷,色若渥丹,灿如明霞”而更名为丹霞寺。南召丹霞寺与淅川香严寺、镇平菩提寺并称为豫西南地区三大千年古刹。

整个寺庙坐北向南,后靠蟒垛山,左邻青龙山,右依白虎山;远处有档子山作屏障、玲珑山相呼应,寺院山门前还有一条九龙河呈S状流过,这一切都使得丹霞寺自然环境显得极为优越。

丹霞寺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河南省八大名寺之一,伏牛山寺庙之首,豫南禅宗圣地。

文化由来

命名

相传这里叫“丹霞坡”,左有青龙山,右有白虎山,岗峦起伏,地形险峻;周围苍松翠柏,古木参天,彩去时聚时散,风景极其优美。唐长庆四年(824),天然禅师于此建寺。"天然禅师色如渥丹,灿如明霞,与丹霞山遥相映辉,故名‘丹霞寺’”。

历史沿革

丹霞寺始建于唐长庆四年(824),开山祖师为唐朝临济宗著名的丹霞天然禅师。

北宋崇宁四年(1105),禅僧德淳又将寺院翻新增高,且购置田产,据山占水,日渐兴盛。元朝末年,因遭兵乱,被焚尽。

明朝永乐十一年(1413),禅僧谭宽又在寺院废墟上修建庙宇一间。

明正统元年(1436)自然禅师又竭力筹划重修。

明嘉靖二年(1523)僧性寿又加以扩建,丹霞寺得到了中兴,面貌焕然一新。“南北营殿,东西构堂,中则巍然耸出山巅,又塑三大佛像和十八尊罗汉。昔之漫延荆榛今则巍巍殿宇,临之者悚敬,游之者畅怀。”但是到了明朝末年,寺院再次被毁。

清代,砥中和尚清理遗址,重修寺院。接着静庵、冕珠二和尚继其志,焚香修道,竭力劝助,经过重修,庙宇更加辉煌。寺院内外古木参天,翠柏成荫,郁郁葱葱,景色宜人,被列为南阳市古八景之一,丹霞寺从此进入了鼎盛时期。当时僧众达300多人,寺产也大大增加,民间至今流传着“八百里伏牛,五百里丹霞”之说。

结构

丹霞寺现存殿宇为清代建筑。全寺占地面积达50余亩,有殿堂房舍140多间。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为山门、伽兰殿、大雄宝殿、毗芦殿、藏经楼、方丈室、后祖堂。两侧有石狮、廊房、膳女院等。其布局严谨合理,错落有致。

寺内有直径两米多的大牛皮鼓一面,古钟一座,钟声能传十里之遥;两座高两米的石狮分立山门两旁,底座上分别镌刻着“丹霞禅寺”和“十方丛林”八个大字;近旁有两棵古老的银杏苗木,植于门前两侧,高约数丈,径粗三围,枝叶繁茂,遮天蔽日;寺旁有柏、栗树两株,分翼并长,粗数抱,高数丈,参天入云,树下一丛葡萄架,盘绕在两树之间,俗有“百(柏)里(栗)葡萄架”之称;寺院西南面400米处,有一片面积达几十亩的古柏林,整齐划一,纵横成行。丛林深处,为历代禅僧之墓葬地。现存元代砖塔八座,清代石塔四座。

这座历史悠久(已传至57代)的古寺,有严格的佛规、戒律和完整的组织系统,及周祥的佛事礼仪,因之影响深远。民国初年,全国高僧曾云集于此,举行过一次历时达一月之久的盛大受戒仪式。

被盗

2012年6月8日一早,南召县丹霞寺塔林中一座清代佛塔不见了。被盗的是清代爱新觉罗·旻宁“海参绘公和尚衣钵”之塔,共6层,直径1.8米,高约4米,是寺内保存最完好、造型和雕刻最精美的一座塔。

2012年6月初,南阳市社旗县的王某找马某说,想用他的车去留山镇拉点儿“货”。6月7日晚,王某召集他和王某某等5人来到丹霞寺塔林,用撬杠将其中一座佛塔拆卸后装车运走。

6月14日,在社旗警方配合下,民警将嫌疑人王某抓获,得知赃物已被在逃嫌疑人王某某转移至广州市。民警辗转找到王某某家人,让其规劝王某某投案。

6月25日,王某某在亲友劝导下,托人将已运抵广州准备变卖的佛塔运回,上交南召县公安局。

6月26日,离开丹霞寺仅18天的佛塔在专案民警护送下重返寺庙。

参考资料

河南南阳丹霞寺.凤凰网.2013-01-0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