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家村位于山东省福山区高镇,共有268户,700人,地理环境:属温带东亚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村类型:村庄;村两委班子工作运转良好,平均年龄42岁,党员平均年龄47岁,学历初中,党员人数41人。2006年被区委评为“先锋党支部”。
基本村情
一、基本情况:2006年被区委评为“先锋党支部”。
二、经济状况:耕地总面积1084亩,粮田面积768亩,果园面积540亩,主要经济作物面积620亩,山岚面积2752亩,人均纯收入5529元。
三、共建情况:目前已与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农发行建立共建关系,共建效果良好。
四、共建需求:希望通过村企共建从以下几方面共赢发展:结合自忖实际,开发农产品生态旅游项目,增加村集体收入。
自然资源
境内大米顶山系占地总面积5000余亩,有大小峰二十余座,主峰海拔235米,高而不陡,适合旅游开发,《福山县志稿》称“其山孤峰圆秀,独冠一色,自东远望更佳。”此地比邻烟台市最大的淡水供应地——门楼水库,水资源丰富,可谓“有山有水,风景秀丽”,其山峦旅游开发更可与门楼水库双龙潭保护性开发有机结合,求其“品山、望海、观龙潭”的美丽仙境。
建设情况
充分利用居民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土苗木绿化产业和大樱桃种植,目前,丁家夼居民区共有大樱桃700余亩,数量庞大,品种多样;有绿化苗木300余亩,收益匪浅。每年5月底6月初,游客还可到樱桃园进行采摘,走进乡间地头、大山深处去体验采摘的乐趣,感受田园风光,丁家夼已连续三年成功举办大樱桃节,这些举措不仅达到了农民增收的目的,更为接下来进一步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高度重视环境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注重村容村貌整治,近年来,在居委会书记带领下,带头捐资并多方筹集资金500余万元,实施了自来水改造、路灯安装、村路硬化绿化、办公场所改造、健身广场和停车场建设、村头公园建设等多项工程。真正致力于打造一个和谐、美好、宜人居住的现代居民区。
持续不断地致力于山峦旅游开发,目前进山道路全部硬化,约有18公里的环山路把十几座山连成一片,道路两旁种植富贵树,山体除大樱桃之外遍山种植桃树、杏树、连翘、紫叶李、欧黄栌等植物,一到春天,漫山遍野,红花绿叶,生机盎然,引人入胜。
与发展经济相同步,丁家夼居民区加大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
一是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升生活质量上下功夫,投资30万元建起了2000平方米的文化大院,配套完善了棋牌室、乒乓球室、健身房室、图书室、党员活动中心等各类活动设施,始终以人为本,成立了秧歌队、锣鼓队、篮球队、健身操,开展了一系列文体活动把文体活动中心真正建设成居民区的文化大院,使居民在忙碌的生活中缓解了压力,愉悦了心情。
二是在营造良好村风、塑造人的灵魂、提高人的素质上下功夫,通过文明礼仪、诚信教育,五好家庭、六星级文明户、敬老爱老孝星等评选活动,形成了人人讲文明、户户倡新风、安静和谐的良好局面。
三是成立老年清洁队,既给村里的老年人提供了收入来源更美化整洁了村居环境。群众安居乐业,一片祥和。
历史文化
丁家夼居民区有着悠久历史和不少神奇传说,古时村南最高的山上曾飞来两只金鸡,迷恋秀丽风景而在此落户,“迷鸡山”(现称“大米顶”)便由此得名。抗战时期,这里曾是八路军的根据地,县、区武工队曾在此驻扎,领导抗日斗争,现在,村南的“围子山”上,还留有日寇的炮楼遗址。而山上留存的战备洞以及1953年按照苏联图纸修建的全钢筋混凝土防空洞更是非常罕见而重要的历史遗迹。
民俗文化
丁家夼始终坚持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抓好精神文化建设,居民区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轰轰烈烈,妇女秧歌队、舞蹈队、青年锣鼓队、篮球队、太极拳小组等文体活动小队纷纷建立,居民利用农闲、茶余饭后的时间排练形式多样的文艺节目,开展各种文体娱乐活动,强身健体的同时又娱乐身心,经过几年不断的发展完善,目前,丁家夼代表队在街道举办的每次比赛和演出中均名列前茅,而且经常代表街道办事处参加区级相关活动。居民区每年都举办“重阳节文艺晚会”、“春节联欢晚会”等活动,丰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充分展现了新街道新居委会的良好精神风貌。
参考资料
福山区丁家夼村.烟台新闻网.2016-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