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北”是一种有尾两栖纲,属生物演化史上的主干类群,是上世纪60年代发现的中国新有物种,现已非常罕见。
基本资料
名称:秦巴北鲵
科名:小倪科
俗名:旱中国大鲵
生物特征
它生活在万源市花萼山海拔1700至1800米的亚高山地带,和大鲵(娃娃鱼)形态非常相近,只是小了许多,长约6厘米左右,有尾巴,色泽呈灰褐色。它们懒散地趴在水中,恬静而悠闲。
识别特征
体较小,成体个长13.4cm 头部扁平。无唇褶。犁骨齿列较短,有齿7到10枚,躯干圆柱形,尾基较圆向后逐渐侧扁。前后肢贴体相向时,指趾末端仅相遇。指4趾5,指趾基部无蹼。
分布
栖息地与习性
栖息于海拔1200—1800米山溪附近的大石块下或碎石泥堆缝处,有时也爬到石头上,将头高高抬起。成体为陆地生活为主,5到5月产卵繁殖,卵胶囊浅黄色略透明,长约5.62cm,每囊有卵数平均8.3个,具3对外腮。
价值
据专家推断,这可能是生活在秦巴山区的“秦巴北鲵”,是有尾两栖纲,属生物演化史上的主干类群,现已非常罕见。“秦巴北鲵”的发现,在研究动物进化、地层演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