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光礼

周光礼,1970年出生于湖南武冈,是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他同时担任中国人民大学评价研究中心的执行主任和发展规划处的副处长。

人物经历

1993年大学毕业,获教育学学士。1996年考入湖南师范大学,师从胡淑珍教授研习课程与教学论,1999年6月获教育学硕士学位。1999年考入华中科技大学,师从刘献君教授、张楚廷教授研习高等教育学,2002年6月获教育学博士学位。2002年11月进入武汉大学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师从叶必丰教授从事行政法学与教育法学研究。2006年6月至2007年6月在多伦多大学安大略省教育学院(OISE)做访问学者,师从Daniel Lang与许美德教授,从事教育法学与教育政策研究。自2002年以来一直在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工作。2014年1月14日,在中国传媒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开展题为“科学教育融合与大学教师发展”讲座。

学术兼职

中国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专业委员会 常务理事。

中国院校研究学会 常务理事。

2020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评价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成立,周光礼任该中心执行主任。

主讲课程

1、《教育法学》(硕士生学位课程)。

2、《教育政策分析》 (硕士生学位课程)。

3、《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专题》(博士生学位课程)。

4、《教育研究方法高级讲座》(博士生学位课程)。

研究方向

1、教育法学。

2、教育政治学

3、高等教育政策与管理。

4、院校发展研究。

主要贡献

●公共政策与高等教育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有效性研究 国家社科课题。

●肯定性行动与教育公平:美国保障平等受教育的政策及其启示 教育部课题。

●国家精品课程复核的政策分析 教育部课题。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教育理念创新 国家社科重大课题。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质量调查,华中科技大学 研究生院教改重点课题,。

●知识联盟与教师发展----基于WIKI平台的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委托课题。

,●高等学校教育法律关系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

●教育关系及其法律调整,中国博士后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中国创办创新型高校的公共政策研究,福特基金项目。

●独立学院的产权制度与法律地位研究,委托课题。

●中国私立高等学校的治理与发展研究,委托课题。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发展规划,委托课题。

湖北省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A2004145)。

●聘任制条件下公立高校与教师法律关系研究,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2004D017)。

文华学院发展规划,委托课题。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2005年国家社会科学重大课题(05\u0026ZD021)。

●学术职业事业视野中的大学教师聘任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0573038)。

●武汉市构建和谐社会的政策研究,武汉市软科学项目。

山东建筑大学发展规划,委托项目。

山东交通学院发展规划,委托项目。

●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发展规划,委托项目。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发展规划,委托项目。

●教育法律责任研究,华中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社会项目。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发展规划,委托项目。

湖南工程学院发展规划,委托项目。

近期著作(含教材):

《中国高等教育评估体系有效性研究——基于社会问责的视角》《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

《公共政策与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政治学引论》(专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中国博士质量调查——基于U/H大学的个案分析》(合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中国院校研究案例(第三辑)》(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教育与法律——中国教育关系的变革》(专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法律制度与高等教育》(专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年)。

学术自由与社会干预》(专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年)。

《院校研究》(合著,高教社,2009年)。

《教育研究方法高级讲座》(合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发达国家博士生教育中的创新人才培养》(合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年)。

《中国高校教师聘任制研究》(合著,科学出版社,2009)。

《院校发展研究》(副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近10年主要论文:

《重视和提升大学公民意识教育》(《学习时报》,2011-8-31)。

《高等教育治理的政策范式:办学自主权的国际比较》(《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5)。

《中国大学与政治社会化:公民意识教育的实证研究》(《高等教育研究》,2011.8)。

《从竞争到合作:C9联盟组织场域的建构(上)》(《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

《从竞争到合作:C9联盟组织场域的建构(下)》(《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

《大学章程的国际比较》(《中国大学科技》,2011.5)。

《学术与政治——高等教育治理的政治学分析》(《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3)(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11年8期)。

《把握契机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新途径》(《中国高等教育》,2011.1)。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Key: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ies in the Move to 质量 Higher Education,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2010(4)。

《传承与创新——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三十年回顾》(《高等教育研究》,2010.9)。

《世界一流大学的特质》(《中国高等教育》,2010.12)。

《走向高等教育强国:发达国家教育理念的传承与创新》(《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3)(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10年8期)。

《学术诚信的培育:道德激励与法律保障》(《中国高校科技》,2010.5)。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七年回望——一个政策评价框架的初步运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

《建设中国高校战略能力:一种创新教育模式的建构》(《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1)。

《政策分析与院校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中层理论建构》(《高等教育研究》,2009.10)(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10年8期)。

《研究性学习:本科教学改革的主导模式》(《中国高等教育》2009年20期。

《我国高校专业设置政策六十年回顾与反思——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年4期,

《完善高教治理结构加快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国高等教育》,2009.20)。

《研究性学习:对我国30年高校教学改革的总回应》(《学习时报》,2009-05-25)。

《重建教学:我国“研究性学习”三十年述评》(《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

《委托-代理视野中的学术职业管理——中国大学教师聘任制改革的理论依据与制度设计》(现代大学教育,2009.2)(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08年2期)。

《政府、社会与学校:我国教育治理关系的变革》(《学习时报》,2009-03-16)。

《大众化条件下政府与大学关系的重构——法律的视角》(《中国法制评论》2009-03-15)。

《多伦多大学法的修订对我国教育立法的启示》(《江苏高教》2009年1期)。

《加拿大高等教育的主要矛盾及公共政策的应对》(《中国高等教育》,2008.18)。

《大学治理模式变迁的制度逻辑──基于多伦多大学的个案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新华文摘》2008年19期转载)。

《“导师制”与“老板制”——中外医学院校研究生培养制度比较分析》(《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年第2期)。

《反思与重构:教育法学的学科建构》(《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年第6期)。

《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研究型大学质量困境——加拿大经验》(《现代大学教育》2007年6期)。

《从身份授予到契约管理——我国公立高校教师劳动制度变迁的法律透视》(《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5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01年4期)。

《我国现代大学制度构建的法律视界》(《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第20期)(《新华文摘》转载)。

《转型期中国师生关系的重构:变革及其规制》(《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7期)。

《私立学校与举办者产权关系的国际经验与中国探索》(《高等学校管理》2007年2期)。

《探索投资与办学良性互动的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之路——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的发展模式》(《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第5期)。

《论教育中介组织的法律地位》,(《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5)(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07年1期)。

《政府、市场与学校:中国教育法律关系的变革》,(《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社科版》2006年5期)(《新华文摘》2006年23期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

《论中国政府与教育中介组织的互动关系:一个法学的视角》,《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06年10期)。

《美国高校的收费政策与补助措施》,(《高教探索》2006.3 )。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中国的难题与对策》,(《未来与发展》2006.4 )。

《论教育关系的调整机制》,(《现代大学教育》2006.2 )。

《重构高校治理结构:协调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中国高等教育》2005.19 )。

《学习自由的法学透视》,(《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5 )。

《论公立高校与教育职员的关系》,(《高等教育研究》2005.5 )。

《高校内部规则的法理学审视》,(《现代大学教育》2005.4 )。

《论大学章程》,(《现代教育科学》2004.6 )。

《大学章程的法律透视》,(《高教探索》2004.5 )。

《问题重估与理论重构——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二元对立质疑》,(《现代大学教育》2004.4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04年9期)。

《“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之争的行政法透视》,(《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4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

《论学位授予行为的法律性质》,(《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3)。

《大学的自主性与现代大学制度》,(《大学教育科学》2003.6)。

《大学教师聘任制与教师权利法律保障》,(《高等教育研究》2003.5)。

《当代大学理念冲突的表现形式及其实质》,(《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3.3)。

《“以俄为师”与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煤炭高等教育》2003.3)(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03年8期)。

《教育行政与教育法——法学视野中的学术自由与政府干预》,(《江汉论坛》2003.6)。

《学术自由的实现与现代大学制度的建构》,(《学术界》2003.2)(《光明日报》转载)。

《在控权与管理之间:中国高等教育行政的法理学取向》,(《现代大学教育》2003.2)。

《学术自由及其限制——古典学术自由观批判》,(《江西社会科学》2003.1)。

《学术自由与思想自由》,(《现代大学教育》2002.3)。

《学术自由与大学办学自主权》,(《科技导报》2002.6)(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02年8期)。

《学术自由与社会干预的整合认同——大学定位的再思考》,(《江苏高教》2002.1)(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体制改革》2001年4期)。

主要论文与著作

获奖记录

湖北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获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一等奖、获全国首届高等教育学优秀博士论文奖、获武汉大学优秀博士后。

关注焦点

新书引关注

2010年8月日,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教授周光礼(现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书《中国博士质量调查》在武汉面世。该书通过调查披露了我国当前博士生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该调查回收到有效问卷1392份,调查对象涉及在校博士生、博士生导师、博士培养单位负责人和毕业博士生。

统计显示,46%的博导同时指导的学生超过7名,最多的高达47名。大部分博导认为自己适合指导的学生不超过6名。周前顺昨日称,调查中所指的学生仅为博士生,不包括硕士生。

调查表明,近13%的博士生每月与导师交流不到1次,甚至还有3%的博士生反映未与导师交流过。

2008年,我国博士学位授予数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2009年,全国在学博士生24.63万名;2010年,全国博士招生计划为6.2万人。

周光礼认为,我国博士生数量迅速增长,一方面说明高等教育事业大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博士生教育水平下降和学术质量滑坡。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已引起国家相关部门关注。

调查显示,50%的用人单位认为我国博士培养质量10年来整体上没有进步,“甚至还有下降趋势”。在对新进博士创新能力的评价上,用人单位认为“一般”和“差”的占68%。

周光礼介绍,国外一流大学博士淘汰率高的可达40%,而我国采取的是“严进宽出”政策。他说,没有淘汰机制,质量也就没有保障。

原因剖析

周光礼教授从4个方面对影响我国博士培养质量的因素进行了解析。

一是博士生指导教师。在博导增长人数跟不上博士生扩招速度的背景下,高校评聘博导的门槛有所下降。有些博导本身水平就不怎么样,也很难带出高质量的博士。博导指导的学生多,也直接影响到博士培养质量。

二是国家的科研体制。国外有的明确规定导师课题经费中1/3要用来培养学生,而我国在政策层面完全把博导的教学和科研分开了。

导师要支付学生各种费用,只能去拉很多简单的直接服务社会的课题,多由博士生完成。博士生水平因而难以提高。

三是博士生的自身追求。一些人读博士完全是为了拿张文凭,读博士的动机很功利化。一些人把“博士”比喻为“搏仕”,意思就是说读博是为了将来能做官。

四是整个社会的浮躁心态。一个人一旦有了“博士”这层金,就会赢得更多的社会认可和尊重,甚至会谋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和财富。这助长了博士生的急功近利。

参考资料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周光礼教授讲座公告.中国传媒大学.2022-01-22

中国人民大学评价研究中心成立,将探索建立高等教育评价标准_中国政库_澎湃新闻-The Paper.澎湃新闻.2020-10-04

中国院校研究案例(第3辑).豆瓣读书.2024-06-21

公共政策与高等教育.豆瓣读书.2024-06-21

法律制度与高等教育.豆瓣读书.2024-06-21

教育与法律.豆瓣读书.2024-06-2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