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祺(生卒年月不详),字齐年,北宋后期仁寿(今仁寿县)人,进士,南宋宰相虞允文之父,历任大宁县知县、梓州(今四川三台县)知州、太常博士和潼川路转运判官等官职。
虞祺出生于书香门第,四岁便能口诵数百言,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虞祺与同乡何栗一起参加殿试,成功考中进士,而何栗则考中了状元。高宗绍兴年间,虞祺担任大宁县知县,后任梓州知州。在梓州时,他坚决反对秦桧派遣使臣督促上交贡品的要求,指出梓州土地贫瘠、民生困苦无力贡奉,使得秦桧羞愧而放弃计划。虞祺官职逐步晋升,升至太常博士和潼川路转运判官。他还受乡邻邀请教授读书,儿子虞允文随其学习,虞允文在父亲教导影响下,为日后发展成为南宋的宰相和将领奠定了基础。虞祺为官清廉,以及为百姓利益着想的高尚品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在对儿子的教育培养方面,为虞允文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人物简介
虞祺,字齐年,来自仁寿(今属四川),是虞允文的父亲。他于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考中进士(见于清代爱新觉罗·颙琰所编《四川通志》卷一二二)。后来,他在高宗绍兴年间担任大宁县知县,之后又知梓州。虞祺的官职逐步升至太常博士和潼川路转运判官。(见于《宋史》卷三八三中的《虞允文传》,以及清代嘉广所著的《四川通志》卷一五一)。
基本内容
虞祺担任潼川路转运判官期间,地方上惯例常常是重复征收赋税,但他对此坚决予以免除。他指出,朝廷的法律并未规定可以重复征税,地方惯例如与法律相悖,理应进行改革。在他担任梓州知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县)时,秦桧打算派遣使臣督促上交贡品,虞祺则表示反对,认为梓州土地贫瘠、民众困苦,根本无力提供额外的财物来上贡。最终,秦桧因感到羞愧而放弃了派遣使臣的计划。虞祺以坚定的态度和为民着想的高尚品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虞允文
虞祺的儿子虞允文(1110-1174)在七岁时便能作诗。虞祺去世后,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虞允文才考中进士,这一延迟主要是由于奸臣秦桧的专权,排挤了蜀地士人。绍兴三十一年,金朝的完颜亮入侵,渡过淮河,威胁到采石矶。朝廷命虞允文前往采石慰劳军队。战斗迫在眉睫,军中缺乏统帅,虞允文勇敢站出来,指挥军队迎敌,打下了经典战役。后来,宋孝宗任命他为左丞相。虞允文在出将入相的二十年间,忠诚勤奋,努力不懈。他设立翘材馆,广邀四方贤士,常常携带《材馆录》,一旦发现杰出人才,便立即记录下来。他向朝廷推荐了胡铨、周必大等二十余位能臣。虞允文去世后,被葬于玉屏山,与父亲的墓地相邻,如今那一带仍称为虞丞乡。他的儿子虞公亮及其后代虞迪简、虞明孙都安葬在虞允文的墓下。邵銞在《谒虞丞相墓》中写道:“宋室如公有几人,乾坤再造展经纶。谋猷动即关天下,献勇心宁愧大臣。”
虞祺故居
虞祺的故居位于仁寿县藕塘乡的藕塘湾,至今仍有遗迹可寻。
如今,藕塘湾属于飞龙村,而不远处的斗凤村则有一座突出的寨子山。寨子山独立于周围的山丘之上,顶部是一块约一亩宽的平坦台地。现在这片土地上种植着庄稼,灌溉用水来自台地边的一口四季不断流淌的泉水。在民国时期,这里曾有一座名为父子庙的寺庙,专门用来纪念虞祺与虞允文父子。坡下竹林边,依然可以看到一座未完工的舍利塔基,显示出昔日的香火鼎盛,僧侣们在此修行成道,受到信徒的敬仰。
在宋代,山腰处有一所私塾,虞祺应乡邻之请前来教书,年幼的虞允文也随父亲一同学习。六岁的虞允文在这里诵读经典,七岁时开始写作。在读书之余,虞允文常陪伴父亲到私塾后的琴台上弹奏乐曲,父亲教导他演奏,琴声悠扬,吸引了周围的牧童和路人驻足倾听。父子庙旁的陡峭岩石下,有两个石洞,洞内设有长沙发形的石床,是虞允文与同窗嬉戏的理想场所。
参考资料
魏了翁题“东山精舍”考略(上).微信公众号.2024-10-06
宋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二》《列传第一百五十九》.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官网.2024-10-29
一个书生的战争奇迹,为南宋续命百年.微信公众平台.2024-10-05
一代名相的风云人生:《虞允文传》(四).微信公众号.2024-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