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名Manglietia fordiana(Hemsl.) OliV.,为木兰科木莲属植物。又名黄心树。树皮为灰色且平滑,幼枝及幼芽被褐色短毛;叶子形状呈现长椭圆状披针形,革质,叶子表面呈绿色且有光泽,叶子背部为灰绿色有白粉;花色因气候开红、紫、白等色;果实为褐色,呈卵球形,表面有疣点;花期5月,果期则为10月。
形态特征
乔木,高达20米,嫩枝及芽有红褐短毛,后脱落无毛。叶革质、狭倒卵形、狭椭圆状倒卵形,或倒披针形,长8-17厘米,宽2.5-5.5厘米。先端短急尖,通常尖头钝,基部楔形,沿叶柄稍下延,边缘稍内卷,下面疏生红褐色短毛;侧脉每边8-12条;叶柄长1-3厘米,基部稍膨大;托叶痕半椭圆形,长3-4毫米。总花梗长6-11毫米,径6-10毫米,具1环状苞片脱落痕,被红褐色短柔毛。花被片纯白色,每轮3片,外轮3片质较薄,近革质,凹入,长圆状椭圆形,长6-7厘米,宽3-4厘米,内2轮的稍小,常肉质,倒卵形,长5-6厘米,宽2-3厘米;雄蕊长约1厘米,花药长约8毫米,药隔钝;雌蕊群长约1.5厘米,具23-30枚心皮,平滑,基部心皮长5-6毫米,宽3-4毫米,中部心皮露出面宽约5毫米;花柱长约1毫米;胚珠8-10颗,2列。聚合果褐色,卵球形,长2-5厘米,蓇葖露出面有粗点状凸起,先端具长约1毫米的短喙;种子红色。
分布及栖息
木莲花产于中国福建、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以及云南省等省份。木莲花为亚热带树种,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为常绿阔叶林中常见的树种,栽培应用较少。生于海拔1200米的花岗石、沙质岩山地丘陵。
生长习性
幼年耐阴,成长后喜光。喜欢暖湿润气候和深厚肥沃的酸性土壤。在干旱炎热之地生长不良。根系发达,但侧根少,初期生长较缓慢,3年后生长较快。有一定的耐寒性,在绝对低温-7.6~-6.8℃下,顶部略有枯萎现象。不耐酷暑。
栽培技术
繁殖方法为种子播种以及插。
苗木培育
木芙蓉幼苗喜阴湿而不耐干旱 。 因此 ,苗圃地应设在水分充足 、光照条件适中 、通风良好 、土壤较肥沃的沙质壤土的山地或稻田 。 播种前1年冬季,苗圃地应进行翻耕,深达20~25cm ,结合翻耕施过磷酸钙300~500kg/hm2和腐熟的人畜粪400~600kg/hm2作基肥。
播种催芽
将种子均匀播于作好的苗床 ,后用细沙覆盖,覆盖厚度以不见种为宜。播种后 ,用花撒盛水喷洒播种床,并盖薄膜。20~30d发芽 。 期间应做好苗床内水分和温度管理。种子发芽长出沙面,子叶完全展开且转绿时应及时揭除覆盖的薄膜。
栽植
在造林季节植苗造林,自冬季苗木落叶后至早春萌芽前均可栽植;直播造林于春季进行。在早春透雨后的阴天或小雨天进行种植,种植时小心剥除营养袋后带土栽植。可适当深植 ,回土要细,稍加压平压实后,用松土回填成“馒头状” 。植后一个月检查成活情况,发现死苗及时补植。
病虫防治
木芙蓉病虫害不多,主要虫害苗期有蝼蛄科、大蟋蟀科咬食幼苗。幼苗易发生根腐病。蝼蛄防治一是施用充分腐熟有机肥减少蝼蛄的产卵。二是用灯光诱杀成虫。三是毒饵诱杀或灌药毒杀的化学防治方法。大蟋蟀防治方法一是农业防治如人工捕杀,阻隔法。二是化学防治。将切碎的番薯或炒香的米糠按100∶1加90%敌百虫做成毒饵诱杀。
主要价值
观赏价值
木莲树干通直高大,枝叶浓密,花白色而大,聚合果栗色,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木莲花树态葱绿,叶形秀丽,枝叶扶疏,花白润如莲,清香可人,可用于城市园林绿化。在本地区宜作观赏树少量栽培。
经济价值
木莲花的木材色质兼优,纹理直,质轻柔,可用于制作家具。
植物文化
木莲花的花语为:高尚,对大自然的爱。
【别名】木芙蓉花通常称为辛夷,另有:春花、会春花、木笔花、迎春花、木兰、木莲、黄心、紫玉兰、房木、望春、辛夷花、紫木兰、白花树花等别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