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录校注

日知录是顾炎武一生学问和思想的结晶,自言「平生之志舆业皆在其中」。上世纪三十年代前期,是援庵先生学术、教学与思想进一步深化的时期。在学术上,他对宗教史、元史以及历史语文学的几个分支史讳学、校勘学、年代学的研究.这时都已取得了重要的成就,酝酿着新的研究课题。

图书目录

前言

四库全书日知绿提要

黄汝成日知绿集释叙

原序

顾炎武初刻日知绿自序

顾炎武与人书五通

日知绿目次

日知录校注

日知录校注附录四篇史源学杂文

文摘

自周南至豳,统谓之「国风」,此先儒之误,程泰之辨之详矣。豳诗不属于「国风」。周世之国无豳,此非大师所采。周公迫王业之始,作为七月之诗,兼雅颂之声,而用之祈报之事。周檀钥章,逆暑迎寒,则饮豳诗,祈年于田祖,则饮豳雅,祭蜡则饮豳。雪山王氏曰:此一诗而三用也信二谓隋瘴之豳诗,以鼓,蕴,琴,瑟四器之声合钥也。笙师故竽、笙、塌、钥、萧、魇、箩、臂、春、、唐、雅凡十二器。以雅器之舞合钥也。眼嚎播、击颂盘、笙盘,凡四器三以颂器之声合钥也。凡骂乐器,以十有二律为之敷度,以十有二声属之齐量,凡和乐亦如之。此用七月一诗,特其以器和声,有不同莆,鸥鸦以下,或周公之作,或为周公而作,则皆附于豳焉。虽不以合乐,然与二南同为有周盛时之诗,非东周以后列国之风也,故他无可附。

序言

陈垣《援庵》先生作日知录校注,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直至五十年代后期还在修改补充,历时二十余年,是他未刊著作中用时最长、用力最多的一部。

顾炎武《亭林》是援庵先生崇敬的学者之一。他第一篇正式的史毕论文元也里可温教考就曾引用顾炎武的山东考古录。二十年代他在北京的一些高等学校讲授「中国年代学」时,以日知绿中古人不以甲子名岁等十条作为教材之一,印发给学生。四十年代,他的里程碑式的著作通炉胡注表微,首章本朝篇更是直接受到顾炎武的启发。

日知绿是顾炎武一生学问和思想的结晶,自言「平生之志舆业皆在其中」。

上世纪三十年代前期,是援庵先生学术、教学与思想进一步深化的时期。

在学术上,他对宗教史、元史以及历史语文学的几个分支史讳学、校勘学、年代学的研究.这时都已取得了重要的成就,酝酿着新的研究课题。

参考资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