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州区(Haizhou District)是中国阜新市下辖的一个市辖区。位于阜新市主城区的中心位置,东经121°33′至121°42′,北纬41°54′至42°01′之间。海州区东连阜新县,北接细河区,西携开发区,南挽太平区。全区总面积79.5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为23.4万人(2020年11月1日)。海州区是阜新市的经济、交通、文化和商贸中心。区内有韩家店镇和和平街道、西山街道、河北街道、站前街道、五龙街道、平安西部街道6个街道办事处。2020年,海州区的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75.5亿元,增长率为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673元,增长率为5%。海州区历史悠久,早在清代康熙,就有寺庙在此修建。全区拥有宏伟壮观的街心广场和风景秀丽的细河带状公园。高楼大厦林立,道路宽阔绿树成荫。海州区是一个人口稠密、交通便利、通信迅捷、商贸繁荣、科学教育发达、文化娱乐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繁华城区。
历史沿革
海州历史悠久,早在清朝康熙年间,全国大兴土木修建寺庙,经当时僧侣多方寻察,认定现今的海州区西山南坡是一块风水宝地,并在此建庙。因蒙古语将“山坡”称为“海州”,所以这座寺庙就被命名为“海州”庙,海州由此而来。
海州清末属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置海州区。
1948年改阜新市第一区。
1980年复设海州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海州区位于阜新市主城区的中心位置,介于东经121°33′-121°42′,北纬41°54′-42°1之间,全区总面积79.53平方公里。海州区位于阜新市的中心区域,是全市的经济、交通、文化、商贸中心。居住着汉、回、蒙古、朝鲜、锡伯、俄罗斯、鄂伦春自治旗等20个民族。
气候特征
海州区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温偏高,日照偏少,降水偏少。
气候特点
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寒暑宜人。
水文状况
细河是阜新市人们心中的母亲河。细河水系的干支流分布在全市19个乡,210个村。控制面积2290平方公里,主流长94.3公里,比降0.0017,平均每平方公里泥沙流失量917吨。细河是季节河。实测最大流量505秒立方米(海州站1963年7月23日)。
河名演变
细河水系发达,沿河沟谷平原地下水开采条件好,土质肥沃,开发较早。
细河在清代乾隆蒙古名称为锡日塔拉河,汉名马鞍河。义县(县)以下始名细河,日伪统治时期阜新市市区段称细河。上游称伊吗图河,亦称“丝河”。辽宁省水文总站自20世纪50年代初至今在历年颁发的《水文年鉴》中伊吗图河以下通称“西河”,阜新市区段称细河。1970年7月辽宁省测绘管理处与阜新市联合编制《阜新地图(1:13万)》及1979年11月辽宁省第二测绘大队编制的《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地图(1:14万)》,市区以下通称细河,伊吗图河单独存在。伊吗图河与细河汇流处以上的河道长度分别为74.6公里和72.8公里,控制面积分别为728平方公里与828平方公里。细河控制的面积较大,宽度相差不多,是以河名采用细河。
干流概况
细河是大凌河下游左侧最大支流。源出阜新市他本扎兰乡东北东骆驼山(清代名摩该波罗山)北坡牌楼营子村附近。经阜新市区,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东梁乡、伊吗图乡、卧凤沟乡以及清河门区的蔡家屯入义县,在复兴堡进入大凌河街道,全长113公里,总流域面积2932平方公里,比降0.002一0.001。上游他本扎兰乡杨家荒村以上超过0.0059,河宽160—300米。
自然资源
海州区资源丰富。煤层气储量220亿立方米,日产量13万立方米。煤矸石储量10亿立方米。煤炭储量5000万吨,可采量3700万吨。
行政区划
下辖11个街道、1个镇:街道办事处:和平街道、新兴街道、西山街道、河北街道、站前街道、西阜新街道、五龙街道、工人村街道、平西管委会、东梁管委会、王营管委会。
镇:韩家店镇。
截至2020年,全区总面积79.53平方公里,辖6个街道办事处。政府驻地阜新市海州区中华路66号。
人口民族
人口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海州区常住总人口270757人,其中:新兴街道24545人,和平街道17469人,西山街道40281人,河北街道45834人,站前街道26711人,西阜新街道24884人,五龙街道24351人,平安西部街道30338人,工人村街道10330人,东梁街道6820人,韩家店镇19194人。
2013年年末,海州区总人口达到275639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
2014年末,海州区总人口达到275934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66‰。
截至2015年,海州区人口28.2万人,其中城市人口26.1万人。
2021年6月8日,阜新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发布,海州区常住人口为234029人。
民族
截至2015年,海州区居住着汉族、回族、蒙古族、朝鲜族、锡伯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等20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大多数。
经济
综述
2013年,海州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76亿元,比2012年增长2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5.67亿元,比2012增长7.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3.2亿元,比2012增长20.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30亿元,比2012增长23.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000元,比2012增长19%。
2014年,海州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70.6亿元,比2013年增长5.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5.83亿元,比2013年增长2.7%;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7.5亿元,比2013年增长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37亿元,比2013年增长14.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500元,比2013年增长12.1%。
2010-2015年,海州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4.5%;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7.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
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56.2亿元,比2015年(下同)下降9.8%;固定资产投资9.2亿元,同比下降50.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75亿元,同比增长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0亿元,同比下降1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646元,同比增长7%。
2019年,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5.3亿元,增长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16.2亿元,增长31.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0.9亿元,增长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062元,增长7%;外贸进出口4040万元,增长83.6%。
第一产业
2014年,海州区围绕沈阜20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全区实施现代农业项目15个,建设面积3800亩,流转土地2620亩。1000亩糯玉米生产、300亩都市农业等6个项目落户我区。实现农业总产值1.75亿元,比2013年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13200元,比2013年增长10%。
2015年,海州区围绕沈阜20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实施果州农业观光园等现代农业项目,建设面积850亩,流转土地550亩。
第二产业
2013年,海州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4户。全区工业总产值完成81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38亿元。煤炭产量完成130万吨。
2014年,海州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至56户。工业总产值完成100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2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46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8.7%。年产5万吨岩棉保温隔热材料项目、年产3000吨精密无异音圆头滚针项目和200MW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项目的竣工投产。
2015年,海州区设立1500万元工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新兴产业,6户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编制完成海州工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占地5平方公里海州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规划通过国家验收。实现工业总产值50.5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3.3亿元。
2019年,预计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44亿元,增长19.9%。成功举办中国辽宁阜新首届航空主题教育体验嘉年华暨海州智能无人系统产业发展研讨会,新增“小升规”企业3户、“规升巨”企业4户。
第三产业
海州区以服务业为主导产业,总规划面积573万平方米的海州中央商务区被列为全省重点支持的20个服务业聚集区之一。
2013年,海州区服务业增加值实现51亿元,占GDP的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30亿元,占全市总量的一半以上。
2014年,海州区海州中央商务区实现营业收入150亿元,比2013年增长20%;站前服务业集聚区实现营业收入50亿元,比2013年增长42.9%。新增限额以上企业20户。商品房销售面积35万平方米,实现销售额17亿元。500余户企业延长营业时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7亿元,比2013年增长14.1%;服务业增加值46.5亿元,比2013年增长11.5%,占GDP的66.3%。
2015年,海州中央商务区实现营业收入165亿元,增长10%。站前服务业集聚区实现营业收入60亿元,增长20%。
2016年,海州电子商务中心入驻电子商务企业104户,线上交易额突破3亿元。新增商业面积15万平方米。新增限上企业6户。完成服务业增加值40亿元,增长4.3%。
2019年,预计完成服务业增加值54.05亿元,增长6.1%。成功举办三届海州庙会,“活力海州盛世收藏”第十二届中原地区阜新市古玩中国艺术节总交易额突破3000万元。海州中央商务区和站前服务业集聚区营业额分别增长6.1%和5.3%。海州电子商务中心和易创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入驻电商企业68户,预计实现税收3600万元。
交通
海州区交通便捷。阜新站、长途客运站两大人流、物流节点汇集海州,南距锦州港140公里,西至沈阳桃仙国际机场180公里,与辽西北各城市均在2个小时车程以内,沿阜彰和沈彰高速公路与沈大高速公路可南下大连市,经阜铁高速公路和沈彰高速公路可北上吉林,通过巴新铁路可辐射蒙东地区。京沈客运专线建成通车后,到北京仅需2小时,到沈阳市仅需30分钟。
社会
教育事业
2015年,海州区全年教育总投入1.73亿元,优化整合二十七中学与十一中学教育资源,完成滨河路小学学区调整工作,改造校舍1.7万平方米,新建社区书屋23个。
2016年,海州区全年教育事业总投入1.73亿元,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验收,铁路中学体育馆、海州校外教育培训基地主体完工,第十一中学东校区教学楼启动建设。
2017年,海州区全年教育事业总投入1.4亿元,第十一中学东校区教学楼主体及附属工程顺利通过验收。维修改造校舍8000平方米,北师大幼儿园标准化建设通过市级验收。
2019年,完成细河以北6所学校教育资源整合工作。维修改造校舍面积3万余平方米。完成第十一中学和韩家店学校塑胶田径场维修改造工程。安装健身器材20套、笼式运动场地2套。
医疗卫生
截至2016年,海州区共有10所医院。
2017年,海州区11家公立医疗机构全部实现药品零差价销售。
2019年,分级诊疗制度逐步实现。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多家养老机构签约。为2200名困难和低收入妇女实施“两癌”免费筛查。
基础建设
2014年,海州区对50个老旧小区和19栋单体楼公共设施进行维修改造。示范带项目开工3800亩。投资127万元建设示范带配套水利工程5处、饮水安全工程3处、自来水维修养护工程2处,解决1160人饮水安全。
2017年,海州区原平安矿、原王营矿供热联网10千米主管线以及3个换热站维修改造工程竣工。红旗小区12栋老旧危楼房屋征收工作稳步推进,557户居民签订征收补偿协议。40余个老旧无物业小区下水问题得到解决。
2019年,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资金6亿元,“三供一业”和早期棚改维修改造楼房815栋,惠及居民53391户。建设农村固定垃圾投放点617个,设置移动垃圾箱220个。
社会保障
2014年,海州区城镇实名制就业完成11563人,新增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完成1997人,新增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完成2536人。
2016年,海州区新增城镇实名制就业7900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2100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0866人。22446人纳入城乡低保范围。10172户贫困居民享受供暖费减免待遇。完成贫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100户。
2017年,海州区新增城镇实名制就业3350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75%。22393人纳入城镇低保范围。9904户贫困居民享受供暖费减免待遇。完成350套棚改任务。274户困难居民入住公共租赁住房。完成100户贫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公积金缴存比例提高到12%。
2019年,新增城镇就业3513人。完成基金征缴22266万元。33户77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达到“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完成违规低保金追缴工作。海州公墓2041座墓穴价格平均降幅15.4%。完成161户残疾人无障碍改造工作。
文体事业
2016年,海州区开展社区文化广场演出58场、全民健身活动13次。免费放映电影108场。区文化馆全天向社会开放。
2017年,海州区公共文化机构免费向社会开放,全年累计接待公众1万余人次。放映公益电影110场,开展社区文化广场演出39场。韩家店镇南瓦村文化服务中心等3家示范点建设通过省市验收。
旅游
海州庙
海州庙为蒙古语,汉译为“山坡”,因依山而建得名,原名弥勒菩萨成就院,始建于清康熙,是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市区内唯一尚存的一座藏传佛教古刹建筑群。鼎盛时有喇嘛300多人,占地20多亩,筑法相僧院、时轮僧院、关帝庙、前殿、后殿、大雄宝殿等庙宇600多间。每逢重大节日、法会,信众云集,热闹非凡。当地各族民众每遇婚、丧、喜、寿等大事,也要到此焚香礼佛。
该寺自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第一次修复以后,历史上曾多次翻修,后因种种原因失修,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浩劫,该庙宇及古文物受到严重的破坏,场地被侵吞,周围非法临时建筑四起,主体建筑大雄宝殿二层被拆,下层变库房,使本来就年久失修的构体成为危房险房。1997年被批准为佛教活动场地。1999年8月修复了大雄宝殿。原样修复工程于1999年10月动工。投入资金人民币260万元,于2000年10月完工。
参考资料
海州·城市人口.阜新市海州区人民政府.2024-09-30
海州区 2023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阜新市海州区人民政府.2024-09-30
阜新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阜新市统计局.2021-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