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拱璧(1886-1976),原名璋,后以字行,河南省西华县孝武营村人(今属漯河市召陵区青年乡青年村)。他是中国同盟会早期会员,是河南省乡村教育的奠基者,曾先后两次执教于河南大学。生前曾用公璧、白丁、大同、一庄、拱北、工碧、公辟等笔名发表论著和进行革命活动。
人物生平
王拱璧幼读私塾。1907年赴上海中国公学学习,后转入中国体育专科学校就读,其间参加同盟会。
1910年奉命回豫谋划军事暴动。辛亥革命后,任国民党河南省党部文娱干事。
1912年受同学林伯襄之邀,参加了国立第五中山大学的筹建工作,并讲授预校两个班每周30多个学时的体育、音乐课程。他自编音乐教材,选用《中华男儿》、《马赛革命》、《美哉中华》、《新少年》、《铁血长城》等歌曲,宣传爱国抗暴思想。其间参与革命团体壬子社,讨论国家大事。
1913年辞去教职。
1917年冬,他入日本早稻田大学研究生院攻读教育,被选为河南留日学生会会长和中国留日学生总会干事。
1918年4月,他受总会派遣回国,在济南市、开封市、上海市等地开展抵制日货活动。
1919年5月,又赴上海支援五四运动,并在病中写出《东游挥汗录》、《河南人的当头大祸》等书。此后的五六年时间里,他选择了去农村实践,在家乡创建了青年公学,实行“农教合一”,探索新村建设和普及农村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由于成效卓著,省教育厅1925年为其颁发“惠嘉青年”匾额,北洋政府教育部颁给他二等金质嘉禾奖章,冯玉祥也曾派人到校调查,并捐3000元资助办学。美国、日本学者赴校参观,对王氏兴办乡村教育大加赞扬。
1927年春,王拱璧任《河南民报》总编。
1929年他受聘为中山大学(今河南大学)教授,自编主讲农课,深受学生欢迎。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学迁到河南大学校园,王拱璧兼任该校教授。其间他讲授《日帝侵华史》,创作《东征曲》八章、《为自由而战》四章,又作《抵制日货之理论与实践》在《大公报》上发表,因多次做反日讲演,营救和掩护共产党员及进步人士,1935年年终他被解聘,后到汝南契税局担任局长职务。
抗日战争爆发,王拱璧令刚从日本留学回国的长子一民和开封市女师毕业的次女岚子奔赴抗日前线,自己编写《抗战必胜》提纲到各处宣传演讲,并创作《抗敌》、《奋起战斗》等抗战歌曲唤起民众。
1938年1月辞去税局工作,在镇平县组织战时工作十人团。后携家眷抵成都市,任西昌禁烟监运所长,他对西昌进行实地考察,撰写《西昌建设方案》、《肃清私烟与打倒帝国主义》等文在报刊上发表。
1942年春回到家乡,将青年公学改为青年中学,担任董事长和校长,继续从事乡村教育的探索直至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他长期担任省图书馆副馆长,是河南省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
1976年3月病逝郑州市,享年90岁。
人物简介
王拱璧,早期中国同盟会会员,全力投身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五四”运动中,他是中华留日学生总会的学生领袖。他发表的论文和专著,深刻地揭露了日本侵略中国的罪行,《东游挥汗录》、《河南人民当头大祸》等专著,至今仍是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
人物经历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东北三省。王拱璧当时在河南大学任教授,奋力参加反对日本侵略中国的斗争。
1936年他在淮阳区任契税局长时,向广大群众作抗日救国演讲,先后在各学校团体集会,太昊陵庙会等场合,讲演40余次,听众达数万人。
1937年,全民族抗日开始。王拱璧不仅送儿女到抗日前线,他则在后方积极参加抗战。1938年春,河南省党政机关、学校大部分迁到南阳市各县,他也携眷属到了南阳镇平县。到镇平县不久,他即组织“镇平自治研讨会”,被推选为副会长。他向镇平县自治政府提出具体工作建议书,以推进社会治安,稳定社会,以利抗战。为宣传和动员全民抗战,他在镇平组织十人工作团,深入农村,发动农民支援抗战。不久,抗战十人团发展到六个团,当时在镇平颇有影响。在此期间,他曾编印《抗战三字经》小册子,印数百份散发各地;为武汉将士捐棉背心十件,以实际行动支援抗战。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中原大震,战局告急。南阳地区不再是后防,各机关、学校纷纷转移。王拱璧携眷属赴四川成都,住在包家巷辽家院,在抗日后防继续坚持抗战。
王拱璧入川不久,受国民政府川康禁烟督察处长张静愚的委派,任西昌禁运所所长。由成都市至西昌市,全是崇岭险道,经雪山,越大岭,过大渡河,月底抵西昌。
王拱璧在西昌工作之余,读了许多边疆文献资料,游览许多地方,了解许多少数民族风俗民情。
1940年4月,西昌禁烟机关奉命撤销,王拱璧由西昌回到成都。在生活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他撰写了《国难西行》六百句,记述了由淮阳区、开封市、镇平,经洛阳市、潼关县、西安市、宝鸡市,越秦岭,出剑门,小住蓉渝,翻雪山,渡泸水,而抵西昌,记述了“八千里路四百日”的感受和艰难历程。
王拱璧在成都期间,受梁仲华主持的中国村建学会聘任,任总会干事,主办《会讯》刊物。他利用业余时间,撰写边疆问题的论文,约十五六篇,十二三万字,在成都、重庆市、西昌市报刊上发表;后曾任华西大学特约客座教授,讲授《乡村建设》。
1942年,河南发生了百年不遇旱灾,加之战乱惨状,王拱璧撰写了《河南灾况目睹记》文稿,寄至重庆大公报,揭露国民党政府不关心人民疾苦,记述了人民生活极端困难,河南惨绝人寰的灾况。文稿受到《大公报》重视,特派记者到河南省调查灾情。《大公报》发表了《看重庆忆中原》评论,遭到国民政府勒令停刊三天的处分。
王拱璧从1942年回青年村,继续主持青年公学工作,受敌伪顽挟击。王拱璧首先整顿青年中学,将中国国民党、三青团从学校赶出去,使青年中学成为“共产党活动的大本营”,引起敌伪顽的注意,青年公学曾遭到日军的骚扰。当时城伪县长李子芬,曾许官让王拱璧为伪政权服务,遭到拒绝。
1945年春夏之交,新四军128团在团长王定烈的领导下,与地方党的领导干部冯明高等,在西华县、西平、上蔡县等地与敌伪顽斗争,建立抗日民主政府,王拱璧曾为128团在青年公学提供办公条件,开展抗日斗争。月余时间,他动员部分师生参军,投入抗日战争。
由于王拱璧支持新四军,支持共产党的活动,更加引起敌伪顽的注意。西华县曾派县大队进行大逮捕,拿办名单20人第一名就是王拱璧。结果共产党员庞风言被逮捕,后王拱璧设法将庞风言营救出来。
1945年8月,中国人民经过8年持久抗战,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王拱璧先生在青年村和青年公学联合举行的庆祝大会上,发表了热情激昂的讲话。
王拱璧在抗战中表现出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是个典型代表,我们将永远怀念他。
参考资料
王拱璧.大河网.2014-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