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骧

张家骧(1831-1885或1871年),字子腾,晚清政治人物,世居于宁波西门板桥。同治元年(1862年),进士及第,时年三十五岁。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同治六年(1867年),提督山东省学政,旋调任山西学政。同治十三年(1874年),迁侍讲,入值南书房。光绪元年(1875年),充日讲起居注官。光绪六年(1880年),直隶提督刘铭传奏请修筑由清江至北京、汉口至北京两条铁路,张家骧上疏指斥铁路有三大弊,竭力反对。光绪九年(1883年),授户部右侍郎。次年,调吏部右侍郎。 光绪十一年(1885年),张家骧病逝于任上。

张家骧曾二为帝师,颇受慈禧太后赏识,慈禧曾亲题“砥德砺才”四字,并赐红漆金字匾额。张家骧是参与讨论立嗣(光绪帝)的二十八位大臣之一,其在光绪帝身边长达九年,是影响光绪帝维新变法思想的重要人物之一。

张家骧也是「清末四大疑案」之一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件的关键人物之一。著有《粤南志》《中华币制史》《中国之币制志汇兑》等书。

人物生平

张家骧(1831-1885)字子腾,浙江县(今宁波市)人。晚清政治人物。世居于宁波西门板桥。

同治元年(1862年),进士及第,时年三十五岁。

四十二岁时,入翰林院,为参与讨论立嗣(光绪帝)的二十八位大臣之一。张家骧曾为二帝师,初入翰林院时为爱新觉罗·载淳的弘德殿行走。

同治帝十九岁病逝,当时光绪帝才五岁,张就成了光绪帝的师傅,曾跟随光绪帝长达九年,是影响光绪帝维新变法思想的人物之一。

光绪六年(1880),刘铭传奉诏入京,上疏请求筹造淮安市铁路,下发李鸿章等议论。张家骧认为典学方新,讲求上理,万一言利之臣随声附和,一言败事,关系匪轻,于是力陈三弊阻止修建铁路。疏入,仍令李鸿章覈覆回复,李鸿章支持刘铭传。但御史洪良品陈说五害,侍讲张楷陈说九不利,并随张家骧上谏,事情于是作罢。数迁内阁学士,充经筵讲官。

光绪九年(1883),授工部右侍郎,调任吏部。

1885年,病逝于任上,归葬于鄞县龙观。张家骧以为官清廉闻名当时,他死后没钱办理丧事,光绪帝得知后,钦赐御被,谥文庄,地方官府发送“抚恤银”,才得以下葬。

轶事典故

张家骧也是「清末四大疑案」之一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件的关键人物之一。此案在当时轰动一时,案件复杂,经县、府、省三级六审,仍不得决断。张联合当时的知名人士翁同龢夏同善林拱枢林则徐子)等,请求此案进京复审,得批准。最终为此案平反昭雪。

著作

《粤南志》《中华币制史》《中国之币制志汇兑》等书

主要成就

张家骧曾二为帝师,初入翰林院时为爱新觉罗·载淳的弘德殿行走,后又成了光绪帝的老师,颇受慈禧赏识,慈禧太后曾亲题“砥德砺才”四字,并赐红漆金字匾额。张家骧是参与立嗣 (光绪帝)的28位大臣之一,在光绪帝身边长达九年,是影响光绪帝维新变法思想的重要人物之一。而光绪也视他为知己,专门为他建造私宅。

史册记载

张家骧,字子腾,浙江鄞县人。同治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督山东省学政,调山西省。遭父忧解职,服除,起故官。迁侍讲,入直南书房。光绪元年,转侍读,充日讲起居注官。五年,命直毓庆宫,迁侍讲学士。明年,刘铭传奉召入都,疏请筹造清江浦区铁路,下李鸿章等议。家骧念典学方新,讲求上理,万一言利之臣随声附和,一言事,关系匪轻,乃力陈三弊阻止之。疏入,仍令鸿章覆,鸿章力主铭传策。然自是御史洪良品陈五害,侍讲张楷陈九不利,并随家骧而上谏书矣,事竟寝。数迁内阁学士,充经筵讲官。九年,授工部右侍郎,调吏部。

家骧纯谨好学,一谢时趋。莅官端慎。授帝读,朝夕纳诲,颇能尽心所职。十年,卒,上悼惜,赐祭葬如制,谥文庄。

人物评价

清史稿》:①家骧纯谨好学,一谢时趋。莅官端慎。授帝读,朝夕纳诲,颇能尽心所职。②诒经重实学,同善崇圣德,家骧尽心诲纳,英麟(张英麟)早励风节,并无愧师儒。

张家骧墓

位于鄞州区龙观乡大路村,墓穴长17.6米、宽17米、高5.5米,坐南朝北走向,是迄今为止宁波市发现的最大单穴古墓。墓碑系横式,刻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冬,由户部尚书翁同龢用楷书写成。

张家骧一生清廉。他病逝后,在府第中竟找不到一条厚一点的棉被,也没有银两下葬,后来光绪帝亲赐一条御被、官府发了2000两“抚恤银”才得以体面下葬,葬到龙观。

参考资料

【甬城探迹】郎官巷怀古.宁波市档案局网.2024-08-23

清史稿 卷四百四十一 列传二百二十八.国学导航.2024-08-23

鄞州大雨冲出清代晚期的“郎官”墓.宁波新闻网.2024-08-2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