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火》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创作的短篇小说,1907年发表。
《生火》描写的是一个人独自在寒冷中行走,最终抵御不住严寒而冻死的故事。《生火》是一篇经典的自然主义作品,故事中的人藐视自然,却被自然挫败。
作品简介
《生火》中的淘金者作为现代文明的代表,虽然仔细地察觉到雪地上的陷阱,但还是弄湿了双脚,在这片荒野中,是致命的错误;虽然他最后成功地将火生起,但没有注意到头顶树上的积雪;虽然有强烈的求生意志,但最终还是败在了大自然手中,成为大自然的牺牲品。而赶路人唯一的伴侣——狗,虽然它没有淘金者的聪明智慧,没有现代工业文明的先进设备,却用自己本能的天性和智慧,对抗着淘金者愚昧的理性,成为这场残酷竞争的存活者。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伦敦将自己的淘金经历融入到北疆荒野的创作背景中,认为当时的美国意识形态中有一种“荒野崇拜”。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工业化进程不仅使得社会物质领域发生显著的变化,社会主体的行为与心理格式也有明显的转变。城乡人民的苦困,政治制度的腐败,民主思想的虚假,社会道德的沦丧,阶级斗争的加剧,种族歧视的泛滥使得工业文明与拓居先民的民族个性难以融合,因此,回归到一种更加稳定的社会结构中去,成了普通大众的需求:逃离世间的困扰,丢弃文明的负担,返朴归真。伦敦的时代是边疆关闭的时期,拓荒已经结束,西部地区也开发完成,广阔的大地也被圈定。但北疆的人们存在着生活在工业文明人们所缺少的乐观务实和侠义勇敢,这些勇士遵循自然法则,在恶劣的环境中,不断与大自然抗争。二十世纪的美国,公司化的社会迅速取代了农业自然经济,而荒野崇拜产生于工业文明的忧虑,是对工业文明的反叛,对亲近大自然,不受束缚,自给自足的传统生产和生活模式的依恋。
创作过程
1907年,31岁的杰克·伦敦乘坐斯拿克号快艇开始计划中的“七年环球旅行”,驶抵火奴鲁鲁,受到夏威夷快艇俱乐部成员的热烈欢迎。旅途中写下了短篇小说《生火》。
角色介绍
淘金者显然对自己的知识、智慧和工具很得意,相信自己对付得了这不同寻常的寒冷。在生火失败前的整个旅行过程中,他一直处于一种轻松自信、踌躇满志之中。他一直轻松地嚼着烟草;每成功躲过一个陷阱,他就很抽一口烟草;想到精心包裹的美味午餐时,他“惬意地笑了”;当他按预定计划到达午餐地点时,他对自己行进的速度很满意,相信“若能保持的话,就一定能在六点钟赶到同伴们中间”;在顺利生了火,吃了午餐后,“他装上烟斗惬意地抽起来”。甚至弄湿了脚后,他也丝毫没有为没听从劝告从而改变旅行计划感到后悔,只是“很恼火,一个劲儿咒骂这倒霉的运气”。在升起了火,认为自己可以烤干鞋袜,成功挽救自己时,他得意地笑了,不由得嘲弄起提出警告的硫磺湾长者来,“嘿,看来那些老手们不过全都是些娘娘腔儿!至少他们中有的人是,”他想着,“一个男人该做的就是保持颜面,而我就是赢家!是男人的话就单独前进!”正在淘金者为自己的成功自鸣得意、沾沾自喜时,树权上的雪堆轰然坠落,砸灭了他的火堆,也砸醒了他的无知狂妄,“他惊呆了,仿佛听见了死神的召唤”。杰克·伦敦通过淘金者的悲剧对狂妄自大、不知敬畏大自然的人类提出了警告:“如果不了解自己赖以生存的条件和促使自己衰亡的力量,他们即使怀着强烈的生存愿望,厌恶死亡,也是枉然”。
狗
杰克·伦敦还从“狗”这个自然生命的视角对人类赋予人与自然生命之间的奴役者与奴隶的关系进行了批判,“不过,那狗和那人之间没有什么亲密的感情,一个是帮另一个干活儿的奴隶,狗所能得到的爱抚是呼啸的皮鞭和粗声粗气的嗓门里发出的关于呼啸的皮鞭的威胁。所以那狗并不会想方设法将自己的忧虑告诉那人。它才不关心那人的死活呢。它是为了它自己的缘故才对着火堆嚎叫的。”同人类以居高临下的态度轻视甚至虐待狗,狗自然也不会对人类的悲剧表现出丝毫的同情和怜悯。狗在“那人”眼中如此微不足道,它不知道温度计为何物,它不会使用火柴,它为了得到食物和火,不得不承受主人的鞭子、棍棒和刻薄的咒骂。但狗拥有大自然赋予的皮毛和感知自然的敏锐直觉。这些原始的禀赋使它预感到了危险,使它心怀恐惧而不愿前行。这些原始的禀赋使它有效地躲避了危险,活下来了,而有知识、有智慧、有棉衣、火柴、地图、温度计等进步工具的人类却倒下了。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当小说中的自然力量战胜了主人公的意志力时,主人公只有放弃,因为这是“超道德的人与宇宙,人的生物性与宇宙的物理性之间的冲突”。杰克·伦敦把淘金者置身在恶劣的环境中,生理和心理上饱受摧残。
在绝境中,面对饥饿,恐惧和无奈,就必须与大自然的黑暗面发起挑战,凭借原始求生的本能在凶险的环境中挣扎来获得生存的权利。但这些理性与本能,意志与肉体搏斗的接触,总是以本能占得优势,理性总是被抛弃的,人总是按本能的驱使来行动,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与其他自然主义作家不同,杰克·伦敦在此将目光投向了人的内心世界,而一些自然主义作家喜欢在作品的物质性和戏剧性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伦敦把外部自然环境的作用与人的内心世界相结合,共同发展和对抗。因此,人被可怕的自然力量所压抑,思想也越出了正轨,而受压抑的本能得到爆发,做出反常的行为。对人,对具有生物,生理属性的生命体的人,在特定时代环境中的生存变化的探索和描绘也是自然主义文学本质的一个重要标志。杰克·伦敦把具有生命体的人血和肉带进自然主义文学中,这不仅表现了人思想的情感属性,也表现了人躯体的各个功能。而主人公不仅是历史条件,社会关系下的一种精神产物和抽象思想情感的载体,也是具有生命机能和和生理机制运转着的鲜活的血肉之躯。自然主义“真实论”强调文学更自然,更客观亲近生活,表现本质真实和现象真实,把社会自然作为一个整体来描写。通过真实自然的描绘,表现出具有生命活力的,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人。而正是这不完美的人物,为他们的不理智付出死亡的代价,使读者感到共鸣:人是矛盾的,人是不完美的。我们需要发现存在于自己内心的勇气和道德源泉。
《生火》中淘金者的结局,揭示了美国淘金浪潮以及工业化进程中人们悲惨的生活遭遇以及社会主体在追求物质过程中的心酸与苦楚。
艺术特色
《生火》这篇短篇小说,首先是对极地环境的恶劣寒冷的描述,在此环境中,人和狗对生存的渴望,以及后来人在失去一切生存下去可能性时的绝望和死去,狗继续行走得以牛存。这个故事本身就是典型的自然主义风格。其次,自然环境的无情,不会因为人的需要而改变什么。自然不会同情人类,这体现了自然规律。最后,生与死的较量,在恶劣的环境中,承受下去,有足够的忍耐力和毅力,是可以牛存下去的。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即使你再小心,也总会因为不经意的失足而命丧黄泉。
作者简介
杰克·伦敦(Jack London,1876-1916),美国小说家。生于旧金山。父亲是破产农民,家境贫寒。杰克幼年时就曾以出卖体力为生,卖过报,当过童工,后来又当水手,到过日本。回国后在黄麻厂和铁路厂做工。以后他又加入了加拿大的淘金者行列,但空手而归,从此,埋头写作。他的早期作品有《野性的呼唤》、《白牙》等。1909年发表代表作、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描写了一个出身于劳动者家庭的现实主义作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坎坷命运,对社会做了尖锐批判。一生先后写过15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优秀的有《墨西哥人》、《热爱生命》、《在甲板的天篷底下》等。他笔下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故事情节紧凑,文笔生动,有相当感染力。他成名后因经济上的破产和家庭纠纷,精神受到严重打击,于1916年11月22日自杀。
参考资料
杰克·伦敦.易文网.2014-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