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井之星

樱井之星(Sakurai's Object),或称为人马座V4334(V4334 Sgr),是一个位于人马座的变星,是一颗“慢速新星”。1996年被日本业余天文学家樱井幸雄发现。

基本信息

星座人马座

赤经:17h 52M3269s

赤纬:−17° 41′ 08.0″

视星等 (V) :10.90

光谱分类: S...D

B−V 色指数: 8.80

其他命名:V4334 Sgr,V4334 Sagittarii,2质量 J17523269-1741080,DPV 1,Sakurai's variable,PN G010.4+04.4,GSC2 S2202011182877,Sakurai's Object

概要

樱井之星多数科学家认为是一颗已经经历最后的氦闪阶段,正在剥离外部气层变成白矮星的渐进巨星分支。

樱井之星多数科学家认为是先前为一颗白矮星的红巨星。超晚期热脉动(Very Late Thermal Pulse,VLTP)在白矮星的状态下发生,并且使白矮星体积增加到相当大。这类型天体只有少数被观测到,可发现它们缺乏氢,但富含氦以及其他金属。一般预期它终究会变成白矮星或富含氦的白矮星在演化轨迹上再次折回“重生”成为巨大天体,之后再成为冷却中的白矮星。

观测发现

樱井之星是一颗温度为6000度、大小与地球差不多的白矮星,它的光是由濒临死亡的星收缩产生的。

白矮星是体积小,光度暗,颜色白而带蓝的星,是恒星世界的“侏儒”。因为它白而小,所以叫它白矮星。它的直径同我们地球差不多,质量却有太阳那么大。是一种密度很大的星。白矮星收缩到地球大小时,突然膨胀开来,并且继续膨胀下去,像正在充气的气球一样,成为体积很大,腹内空空的红巨星红超巨星。樱井星在两年内膨胀到100个太阳大小,成为星星世界的庞然大物。到1998年底变成一颗冷而亮的红超巨星,直径约有150个太阳直径大。这时,它里面继续收缩,外面继续膨胀,外壳与内核逐渐分离。膨胀的外壳变成云雾状的“行星状星云”,留在星云中心的恒星内核经过一番改造后,变成隐没在它自己抛出的碎片和尘埃云中的白矮星

樱井星在星际尘埃中悄然“消失”后又复活了,以每秒数百千米速度向空间吹出气体。樱井星决不是浩瀚宇宙中稀有之物,而有它的“同志加兄弟”。因为恒星是靠在核反应中,“燃烧”自己体内的氢来维持生命,所以恒星的“还魂术”就是依靠对流过程把它周围的氢“翻腾”到核心区域进行核反应。在这个反应过程中,生成物愈来愈重。因此这种星的周围缺乏氢元素而富含重元素。

1996年2月,一位日本天文爱好者在室外追踪彗星时,突然发现一颗亮星出现在人马座里,像火炬一样闪耀辉光。这位名叫樱井的爱好者以为自己发现了新星,按照国际惯例,他立即向国际天文协会会作了报告。

樱井的发现很快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天文学家们纷纷把望远镜指向人马座天空。的确,这是一颗新发现的星。在大西洋东北部群岛上的望远镜很快看到了它,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天文台的大望远镜拍到了它的光谱,智利的望远镜也观测到了。为了表彰樱井的成绩,国际天文协会将它被命名为“樱井星”。

参考资料

Gemini Observatory, Some Rare Abnormal Stars may have White Dwarf Parents to Blame – January 9, 2007.www.gemini.edu.2012-08-18

NASA ADS: "Sakurai's Object, V605 Aquilae, and FG Sagittae: An Evolutionary Sequence Revealed", by Lawlor, T. M.; MacDonald, J.adsabs.harvard.edu.2012-08-1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