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人类学(Symbolic anthropology),又称象征与阐释人类学,是文化人类学的一个分支,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该学派的代表人物包括克利弗德·纪尔兹(Clifford Geertz)、维克多·透纳(Victor Turner)和大卫·许柰德(David M. Schneider)。象征人类学强调文化是一套象征与意义构成的体系,学者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等方式,解读并诠释异文化。
理论基础
象征人类学的理论基础在于其对文化的理解。尽管该学派重视象征在文化中的作用和个人与文化间的互动,但由于对文化与个人角色的解释不同,其文化理论可分为“纪尔兹”和“透纳”两个方向。
形成与发展
象征人类学的发展始于对结构主义思潮的质疑,人类学家重新审视了人类学的理论框架、使命和方法论。象征人类学认为文化是通过象征手段表达的意义系统,学者的任务是研究象征及其过程,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人们的认知和世界观。象征人类学继承了结构主义人类学对象征符号的关注,但在研究起点、主旨和方法上有显著差异。结构主义人类学强调人类普同性,而象征人类学则强调文化相对性。前者旨在揭示文化的深层结构,后者则探究独特的社会情感和心理。在研究方法上,结构主义采用外部视角,而象征人类学采用内部视角。
主要代表人物
象征人类学的三位主要代表人物各自有不同的学术立场。克利福德·纪尔兹认为象征符号承载观念,文化是传承概念体系。他提出人类学应被视为一种阐释学科,而非实验科学。维克多·透纳受到埃米尔·杜尔凯姆社会学和结构功能主义的影响,但他更关注仪式在社会动态中的作用。他在《仪式过程》一书中扩展了范·根纳普的通过仪式理论,提出了“communitas”概念。大卫·施耐德则在《美国的亲属制度:一种文化的解说》一书中挑战了传统人类学对亲属制度的理解,将其视为文化体系而非自然体系。
批判与争议
象征人类学的文化概念常被后马克思主义和女性主义者所质疑和批判。
参考资料
什么是象征人类学,什么是解释人类学.chem960.2024-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