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螺属

琥珀螺属(学名:Succinea)是腹足纲琥珀螺科的一属,包含约300种小型陆生肺螺。其螺壳薄,形状为长卵形至椭圆形,口缘简单,螺环少,增长迅速,壳面具有生长线。这种螺的名字源于其活体的透明度,与琥珀相似。琥珀螺属的化石在古近纪至现代的世界各地,以及中国北方的中新统和更新统均有产出。

形态特征

贝壳呈卵圆形、透明,有光泽。贝壳颜色多为琥珀色。壳口高为壳高的1/2。在生活习性上和形态上与淡水椎实螺相似,但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后触角呈柱状;齿舌之中央齿3枚;侧齿2-3枚;缘齿4-6枚。生殖系统属简单类型,无任何附属器官和泄殖腔,两性腺的开口通到右触角的后方,具有阴茎鞘,肾管弯曲。

生活习性

本属为淡水生广分布种类,常生活在湖边、溪河岸边、沼泽等淡水水草上,也常在水中游泳;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如新疆天山山脉)地区也发现它们的踪迹。业已证明,琥珀螺是作为从水域生活迁移至陆上生活、漫长演化进程中的一个过渡类型,也是陆生有肺软休动物中较原始的类群,现今琥珀螺的一些种类便是佐证。

存活年代

它们在地质年代出现较早,到新生代第三纪已显著繁衍,发展到优势物种,迄今仍广泛繁衍。化石在中国北方中新统及更新统均有产出,在我国华东、华北、西北等地已发现不少琥珀螺属的化石标本。如中国琥珀螺、透明琥珀螺等。

地理分布

从全世界现有记载的琥珀螺属186种和亚种中,其地理分布属于全北区。腐败琥珀螺可作为典型代表。此种分布于整个欧洲北非(除印度—马来亚区和南阿拉伯)、北美等地,可以推测琥珀螺属的某些种类可能最早起源于欧洲。

与人类关系

琥珀螺属的许多种类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它们不仅是危害棉、麻、粮、蔬菜等农作物和园艺花卉的害虫,而且亦是家畜、家禽及野生哺乳纲寄生吸虫线虫的中间宿主。

防治方法

琥珀螺发生期选用6%四聚乙醛颗粒诱剂 0.5kg/667平方米,在晴天傍晚撒施,可杀成螺和幼螺。此外,翻晒土壤也可减少琥珀螺的发生。

参考资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