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叶马兜铃

瓜叶马兜铃(学名:Aristolochia cucurbitifolia Hayata),又名瓜叶关木通、黄藤、马兜铃,为马兜铃科马兜铃属的植物,草质藤本;一花单生于叶腋;花梗纤细,常向下弯垂,成束的总状花序;花被管状,弯曲,紫色,上部成一舌片或3浅裂;雄蕊6,环绕花柱排列,且与花柱结合;子房下位;果为蒴果。为中国台湾特有植物。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形态特征

瓜叶马兜铃属草质藤本;茎和小枝近圆柱形,直径约3毫米,密被短柔毛或无毛,平滑或具槽纹。叶革质,卵形或卵状心形,长6-9厘米,宽5-11厘米,基部心形,边缘5-7深裂几达基部,中裂片匙状倒卵形或菱状倒披针形,长2-9厘米,宽1-3厘米,顶端短尖,邻近的两侧裂片匙形或倒披针形,较中裂片短而狭,近基部的两侧裂片卵形,长2-3厘米,宽约1.5厘米,顶端钝,大部分与邻近的侧裂片合生,上面无毛,下面被疏柔毛;掌状脉5-7条,两面均隆起;叶柄长约3厘米,被柔毛。

花单生于叶腋;花梗纤细,常向下弯垂,长约3厘米,密被长硬毛,中部具一小苞片;小苞片长圆状卵形,长约l厘米,宽约5毫米,顶端钝,基部稍狭而抱茎;花被管全长约4厘米,呈马蹄形弯曲,由基部向上约2/3处,直径6-7毫米,向上渐狭,窄狭部分长约1厘米,直径约3毫米,外面被长硬毛,具许多纵脉和网脉,内面仅近基部被红色长硬毛,其余无毛;檐部极斜,盘状,长圆形,长约1.5厘米,直径约1厘米,近喉部具稍隆起紫色的圆环,边缘稍凹的2裂,外面被长硬毛,内面无毛;花药长约1.5毫米,成对贴生于合蕊柱上,并与其裂片对生;子房圆柱状,长约3毫米,宽约2.5毫米,6棱,密被长硬毛;合蕊柱顶端3裂,紫色。

蒴果卵状纺锤形,长约6厘米,直径约1.5厘米,6棱;种子卵状三角形,长约4.5毫米,宽约4毫米,背面平凸状,腹面凹入,中间具膜质种脊。花期4月。

繁殖方法

瓜叶马兜铃的形状很特殊,花没有分开的花瓣,整个花瓣生在一起,就像一个长颈的瓶子,或者像一个喇叭,花缘部是瓶子或喇叭的开口;花中部为管状或兜状,管内长满了斜向基部的茸毛;花基部膨大呈球状,里面为一空腔。花基的空腔内底部有一个突起物,突起物的上部为接受花粉的柱头,突起物的四周长有6个雄蕊。雌雄蕊和花蜜都藏在这个“瓶子”的底部。长长的花筒和倒生的毛刺就是专门为传粉的昆虫瓢虫设计的迷魂阵

为瓜叶马兜铃授粉昆虫主要是双翅目蛾蚋及少数的蛾和其他小蝇类。瓜叶马兜铃的雌蕊先成熟,雌蕊比雄蕊早熟两、三天。当雌蕊成熟时,花被上的斑点和散发出的异味可以吸引昆虫进入花筒里进行传粉,贪吃的小虫为了吃蜜不费吹灰之力就进入了迷魂阵,但是等它吃饱以后,由于瓶颈向下斜生的密毛阻止了它的出路,出口被封死,出去可就不那么容易了,心慌意乱的昆虫东闯西闯就是破不了阵,在这个过程中,昆虫就把身上带来的花粉送到了柱头上,达到了瓜叶马兜铃布阵来进行异花授粉的目的。

被囚禁在迷魂阵里的昆虫会在花里会生活两到三天,依靠花底部的蜜源和多浆细胞存活,直到等马兜铃受精卵后,瓶颈内的倒刺才枯萎脱落,而这时雄蕊也成熟了,撒出的花粉又附在小虫子身上,于是,沾染花粉的昆虫夺门而逃,又飞到另一朵花上去传粉。如果已经接受异花授粉,花被外面的旗状物便失去膨压而盖住花被筒,全花下垂,蝇类无法飞入。

分布范围

瓜叶马兜铃产于中国台湾(新竹市嘉义市)。模式标本采自新竹。

生长环境

瓜叶马兜铃生长在海拔500米的地区,一般生长在密林中。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