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话剧百年史述》是一本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8年出版的图书,详细描绘了上海话剧的发展历程,包括1937-1949年的黄金时代和文革期间的情况。
图书信息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08年10月1日)
平装: 393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7563375961, 9787563375967
条形码: 9787563375967
尺寸: 25.6 x 18.4 x 2 cm
重量: 721 g
内容简介
《上海话剧百年史述》对上海话剧的历史分期同一般论著中有所不同。比如,《上海话剧百年史述》的第二章把1918—1937年的二十年称为“上海现代话剧的兴起与成熟”时期。它的第三章把1937—1949的十二年称为“上海话剧的黄金时代”,其中实际包括了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它的第四章把1949—1976的二十七年称为“建国后上海市话剧的曲折发展”时期。《上海话剧百年史述》的第五章(1976—1990)和第六章(1990—2007)较深入地总结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流行的“探索剧”的态势,给予这个概念以相当宽泛的内涵。
《上海话剧百年史述》对外国话剧从莎士比亚到当前的外国商业剧的引进、上演、改编,对中国话剧和观众产生的重要作用的阐述,也是相当精彩、十分必要的。
目录
序
第一章 上海文明戏的兴衰(19世纪末-1917年)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学生演剧风起云涌
第三节 文明戏在上海的诞生
第四节 任天知和进化团派新剧
第五节 陆镜若、欧阳予倩与春柳派新剧
第六节 甲寅中兴:商业演剧的繁荣
第七节 末路狂花:文明戏的败落
第八节 空谷余音:文明戏的流变
第二章 现代话剧的形成和成熟(1918-1937年)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爱美剧”时代的来临
第三节 洪深与戏剧协社的转型
第四节 田汉与南国社:感伤漂泊者的精神家园
第五节 专演“难剧”的辛酉剧社
第六节 校园戏剧的星星之火
第七节“普罗”戏剧:从艺术剧社到左派剧联
第八节 职业话剧的开端:中国旅行剧团和上海业余剧人协会
第九节 话剧文学的开拓者们
第十节 夏衍:石库门的戏剧图景
第十一节“国防戏剧”大潮和上海市话剧的成熟
第三章 上海话剧的黄金时代(1937-1949年)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燃起抗战戏剧的烽火
第三节 于伶与上海剧艺社
第四节 群众戏剧热潮与上海业余戏剧交谊社
第五节 黄佐临与苦干剧团
第七节 中旅国际旅行社等其他职业剧团及抗战后上海的话剧演出
第十节 从“兰心”到“卡尔登”
第十一节 传媒的盛宴
第十二节 众声喧哗的戏剧批评
第十三节 戏剧教育:从校园到社会
第四章 建国后上海话剧的曲折发展(1949-1976年)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新社会、新题材、新人物
第三节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上海
第四节 群星荟萃的上海人艺
第五节 朝气蓬勃的上海青话
第六节 上海戏剧学院:明星的摇篮
第七节 儿童剧舞台的绚丽之花
第八节 社会主义教育剧的得与失
第九节 在创新的激流中勇进
第十节“文革”中的上海市话剧
第五章 新时期上海话剧的新气象(1976-1989年)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于无声处听惊雷
第三节“探索剧”的热流
第四节 沙叶新与新时期上海话剧作家
第五节 自我超越:胡伟民的导演创新
第六节 写意话剧:黄佐临的“中国梦”
第七节 中外戏剧的融合:莎士比亚戏剧节
第八节 现代派戏剧与上海小剧场实验
第十一节 走向前台的舞台美术
第十二节“戏剧观”讨论与话剧理论的新收获
第六章 走向多元的上海市当代话剧(1990一2007年)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小剧场戏剧的新潮
第三节 多元与整合: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第四节 历史与现实:奏响时代的主旋律
第五节 赵耀民、赵化南等的话剧创作
第六节 文学改编剧和商业话剧的红火
第八节 多姿多彩的外国现代剧演出和国际戏剧交流
第九节 活跃的上海民间剧社和民营剧场
第十节 话剧理论研究的深入和拓展
第十一节 上海市话剧新一代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