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州古城遗址

冀州古城遗址,位于衡水市冀州区冀州镇北关村西北500米处,是汉代冀州古城东北面的一段土城墙,距今约2200年。

冀州古城遗址始建于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宋建隆二年(961年)时曾为防御外侵而扩建修补,后于元、明、清再次修补,并将土筑改为砖修。该遗址西至前赵村,北至后赵村,东北接衡水湖西堤,两侧则是大片洼地和坑塘,以及少量耕地,总长4500米,从东北向西南延伸,最高处8米,底部和顶部最宽处分别为30米和10米,分布面积225万平方米。由于年代久远,夯土流失严重导致城墙残缺,截至2021年,遗址的夯土层清晰可辨,上有绊马球、碎瓦片等物体。

1993年7月,冀州古城遗址被确定为河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该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冀州古城遗址始建于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汉时该城的修建规格为城周十二里。北宋建隆二年(961年),冀州区扩建为城周25里。明弘治二年(1489年),冀州城由东、北两面向内收缩,城周14里。明代修复十一次,清代修复九次。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冀州城墙内外均添砖砌瓦,将城围缩到九里十三步,高两丈,宽一丈五尺,垛口高五尺六寸,直隶总督方观承为冀州城南门题石匾“畿南古郡”四个大字。1958年,冀州古城东城墙遗址淹没于衡水湖下。文革时期,冀州古城遗址屡遭破坏,四座城门全无。2023年5月,衡水市冀州古城遗址向游人开放。

遗址特点

冀州古城遗址约2200年历史,由东北向西南方向延伸,总长约4500米,最高处8米,底和顶最宽处分别为30米和10米,分布面积225万平方米。冀州古城依水而建,夯土筑城,引古冀州千顷洼洼水(衡水湖)入护城河,汉代冀州古城的四个城门分别称为东关,西关,南关,北关,即北关村、西关村。最近处距离北关村约500米,东北接衡水湖西堤,两侧是大片洼地和坑塘,以及少量耕地。由于年代久远,夯土流失严重,城墙残缺,起起伏伏,断断续续,城墙的夯土层仍清晰可辨,上有绊马球、碎瓦片等物体。冀州古城遗南端还残存明代城墙的西北角遗址,向北与之相连的汉代城址隐约可辨该城址的西门及其瓮城。沿汉城址西、北面的沟渠为原城的护城河。

文物遗存

专家团经过评审认定,此次冀州提供的123件/套文物中,新石器时代晚期文物4件,仰韶时期文物1件,商代文物2件,战国时期文物17件,汉代文物46件,魏晋南北朝时期文物7件,隋唐时期文物15件,宋元时期文物9件,明代文物1件。其中,一部分文物被定为国家二级、三级文物。通过以上文物的鉴定能够佐证,冀州历史悠久,文化品位比较高,文化底蕴很深厚:仰韶时期(大约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冀州之地就已有了人类活动;夏商时期,商人亦在冀州留下了自己的遗存;战国秦汉,逐步达到了文化发展的高峰,冀州的州之建制已完善;到唐宋时期,冀州的经济、文化、科技等已相当发达。

历史文化

“金鸡城”由来。

冀州古城四门,坚实牢固,并有护门瓮城,自然形成声学上的回音现象,从城门路过的车轮马蹄之声,便产生连续不断的串串回响。好奇之人拿砖瓦石块,投入城门洞中,也随即发出如同鸡叫的“咯咯”之声,冀州“金鸡城”的由此而来。

保护措施

为了把全国汉代城墙遗址最长之处保护好,2021年冀州区高标准编制完成冀州古城遗址保护规划,在原址处建设古城遗址文化公园。古城遗址文化公园以“一轴一带两环六区”为总体布局,分为九州开序、晨风伊始、大汉星河、河朔名都、陆泽袅升、明清故往六大文化展示区。

1993年7月,冀州古城遗址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5月3日,冀州古城遗址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

冀州古城遗址.冀州区人民政府.2024-02-25

美丽河北|衡水冀州古城遗址:回眸穿越千年 聆听历史回响.腾讯网.2024-02-25

国务院核定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文物局.2024-02-25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国家文物局.2024-02-25

河北衡水:冀州城区古文化元素浅梳.冀州文化旅游公共服务.2024-02-25

“一眼千年”,发现衡水湖文化之旅.河北新闻网.2024-09-0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