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棚民事

书棚民事,清朝时期散文家梅曾亮做的一篇文章。

原文

清 梅增亮

余为董文恪公作行状,尽览其奏议。其任安徽巡抚,奏准棚民开山事甚力。大旨言:与棚民相告讦者,皆溺于龙脉风水之说;至有以数百亩之山,保一棺之土。弃典礼,荒地利,不可施行。而棚民能攻苦茹淡,于丛山峻岭、人迹不可通之地,开种旱谷以佐稻粱;人无闲民,地无遗利,于策至便,不可禁止,以启事端。余览其说而是之。

及余来宣城市,问诸乡人。皆言:未开之山,土坚石固,草树茂密,腐叶积数年可二三寸;每天雨,从树至叶,从叶至土石,历石,滴沥成泉。其下水也缓,又水下而土石不随其下;水缓,故低田受之不为灾,而半月不雨,高田犹受其浸溉。今以斤斧童其山,而以锄犁疏其土,一雨未毕,沙石随下,奔流注壑涧中,皆填污不可贮水,毕至洼田中乃止,及洼田竭而山田之水无继者。是为开不毛之土而病有谷之田,利无税之佣而瘠有税之户也。余亦闻其说而是之。

嗟夫,利害之不能两全也久矣!由前之说,可以息事;由后之说,可以保利。若无失其利而又不至如董公之所忧,则吾盖未得其术也。故记之以俟夫习民事者。

注释

董文恪:董教曾,字益甫,谥号文恪。行状:叙述死者生平事迹的文字。奏议:旧时臣子给皇帝进言的文书。甚力:非常尽力。大旨言:奏疏主要内容说。告讦(jié):揭人隐私。龙脉风水:旧时关于山水地形的迷信说法。弃典礼:违反典章制度的规定。攻苦茹淡:棚民搭木棚而居,从事很苦的劳动,吃很差的食物。是之:即同意他的意见。宣城市:今安徽宣城县。问诸乡人:问之于当地人。石罅(xià):石缝。童:山无草木。瘠:使贫困。俟:等待。习民事者:熟悉民事的人。

翻译

我给董文恪公作传,看过他的全部奏章。他担任安徽巡抚时,曾经奏请准许棚民开山种庄稼,非常坚决。大意说:攻击控告棚民的人,都迷信山脉风水一类的说法,甚至有的人家荒废几百亩山地来保护埋一口棺材的土地。既违反制度规定,又荒废土地,这事是不能做的。棚民们能够在高山峻岭、人迹不到的地方克服困难,忍饥受寒,开垦山地种旱谷,以补充粮食的不足。———没有闲着的百姓,没有荒芜的土地,对国家的筹策很有好处,不应当禁止开山而引出事端。我看了他的议论,认为很对。

等我来到宣城市,就这件事询问老百姓。他们都说:没有开垦的山,泥土坚硬,石头牢固,丛草和树木都很茂密,腐败的树叶积存几年,约有两三寸厚。每当下雨,雨水从树上流到积存的树叶里,再从树叶里渗到泥土和石头上,经过石头的缝隙,一滴滴地积成泉水。那水往下流得很慢,而且水往下流,泥土沙石却不跟着下来。水流得缓慢,所以流到下面的田地里不会造成灾害;就是半个月不下雨,高处的田地还会得到浇灌。现在拿着斧头把山砍秃,又用锄头和犁把泥土翻松,一场雨没下完,泥沙石头就跟着水冲下来,奔腾流到沟溪。沟溪存满了沙石,不能蓄水,水一齐流到低田才停止;等到低田干了,高处的田里早就没往下流的水了。这就是为了开垦不长庄稼的荒山而破坏了长庄稼的田地,不纳税的棚民得利,却使纳税的农户受到损害。我听了也觉得他们说得很对。

唉,不能使两方面都有利无害,长久以来就是这样。采取前一种说法,可以平息事端;采取后一种说法,可以保护农田的利益。至于既不损失农田利益又不产生董公所担忧的事,我还没有找到这样的办法,所以写下来等待那些搞农田水利的专人去考虑。

参考资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