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葵锈病是由锦葵柄锈菌引起的植物疾病,主要影响蜀葵的叶片、茎干、苞叶等部位,严重情况下会导致整株死亡。
形态特征
发病初期,感病叶背出现针头大小的褐色斑点,呈疱状。叶正面的病斑较大,颜色鲜艳,中央呈现淡红色。随着病情发展,病斑增多且相互连接,最终导致叶子枯萎脱落。叶背面的褐色疱斑实际上是病原菌的冬孢子堆。
病原及发病规律
蜀葵锈病的病原为锦葵柄锈菌(Puccinia malvaceanum Mont),属于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锈菌目、柄锈菌属。这种病菌是一种单主寄生锈菌,其冬孢子在病落叶中过冬。翌年春天,当气候条件适宜时,冬孢子会萌发出担孢子,这些担孢子通过风力和雨水传播,进而侵入寄主体内造成危害。特别是在多雨或多露的环境中,发病率较高。
危害
蜀葵锈病对植株的危害表现为叶片早期枯死和脱落,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可能导致整个植株死亡。此外,该病还会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发育,降低其观赏价值。
防治方法
减少侵染源
在植物生长期间应及时摘除感染的叶子。花期结束之后,应彻底清理病株及其残留物,并将其焚烧处理。
选择健康种子
在健康的植株上选取无病种子进行繁殖。
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可以使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稀释至1000倍液后喷洒,或者将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稀释至600-800倍液后喷洒,间隔7-10天喷一次,连续喷洒2-3次。也可以采用喷克菌30克加入50-60公斤水中进行喷雾防治。
参考资料
蜀葵锈病的症状与防治.苗业网.2024-10-30
蜀葵锈病的症状与防治.耕种帮种植网.2024-10-30
蜀葵锈病的发病规律与防治.植物通.2024-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