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孟瑛,明朝官员,字温甫,祖籍湖广麻城,出生于丰都县(今属重庆市)。1487年,他以进士身份加入官场,曾担任杭州市知州。在他的任期内,他疏浚了西湖,并修建了“杨公堤”和“四贤祠”,为杭州民众做出了贡献。为了纪念他,杭州民众还塑造了他的雕像。
人物经历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进士,弘治十五年(1502年)任杭州知州。正德三年(1508)升顺天府府丞。正德四年(1509),再任杭州知州。御史胡文璧参劾杨孟瑛开浚西湖无功,浪费官帑二万三千余两,罢官归乡。
家族成员
父:杨大荣(1421~1494),字崇仁县,天顺元年(1457年)进士,官至江西省提刑按察司事。
弟:杨孟琳,阴阳训术。
治理西湖
公元822年,年过半百的白居易来到美丽的杭州市任刺史,官场失意的他在看到西湖山水时,精神为之一振。到杭州的当天,他就迫不及待地写了《杭州刺史谢上表》,从此开始了伟大诗人与美丽山河的千古绝恋。白居易在杭州的政绩多不胜数,但其中最突出的是疏通六井和筑西湖湖堤。他首先疏通的是李泌四十年前开凿的六井,其次便是整治西湖,筑建湖堤。
公元824年,白居易三年任满,离开时他为杭州人民留下一湖清水,一道芳堤,六井清泉,二百首诗。当他任满离开时,老百姓扶老携幼,食壶浆,倾城为他送行。依依惜别时,白居易回赠了一首诗:“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惟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人们把白居易修的湖堤成为“白堤”。
送别白居易,西湖历经了几百年的兴衰变更。1071年,西湖又迎来了她历史上的另一位“贵人”——苏轼。在杭期间,他赈灾安民、治理河道。公元1090年,他亲自为西湖请命,上书赵煦,写下历史性的文件《乞开杭州西湖状》,那著名的断言――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便出于此。这之后,一场前所未有的西湖整治行动开始了。从夏到秋,苏东坡发动全城募捐,动用了20万民工,终于把西湖治理好了。多余出来的淤泥葑草,便筑就了今天的这道举世闻名的——苏堤。
苏东坡在杭期间,筑堤一条,吟诗千首,从他的时代开始,展现了天堂初景。可以说,西湖是从这时起,才开始真正成为人们流连忘返的风景胜地。
元朝以后,西湖当成了“红颜祸水”打入冷宫,这将近百年的冷遇,一直到1503年,杭州市才迎来了另一位贤知府——杨孟瑛。杨孟瑛是四川省(现重庆市)丰都县人,他在杭州当了七年知府。他治理了西湖,使西湖重现光彩,然而他不像白居易和苏轼那样出名,现在人们几乎已经把他忘记了。我们应该记住他,没有他,美丽的西湖也许早就消失不见了。
1503年,杨孟瑛来杭州任太守。漫步于湖边,眼见被富豪蚕食侵占的西湖,耳闻民间流传的民俗音乐,杨孟瑛即心疼又气愤。他一如当年的苏东坡,鼓起勇气上书朝廷,回到府中,杨孟瑛直奔书房,写下奏章《开湖条议》,力陈西湖占塞的诸多弊害,请求朝廷允其疏浚快被富豪吞没的西湖。然后又公告民众,拆去私人河荡。
正德三年年初(公元1508年),在杨孟瑛的一再坚持和不断上奏下,朱厚照准奏了。这已是杨孟瑛在杭州市的第六个年头了。此时,他的前任苏轼在湖上留下的另一条名堤苏堤已快被吞噬。
杨孟瑛没有再做任何拖延。二月二日,杨孟瑛一边贴出告示,令占湖为田、筑屋建园的富豪迁屋平田,一边指挥民工进入湖区开工。工程历时152天,耗银23067两,清田3500亩,到九月十二日,西湖湖西一带终于恢复到往日的景象。事后,杨孟瑛把挖出来的西湖淤泥一部分补益苏堤,使堤增高二丈,堤面增阔至五丈三尺,并沿堤种植桃柳,恢复苏堤旧时样貌。
其余大部分淤泥则被堆在湖西山麓边,筑成一条长堤。堤上筑六桥,首桥因近净空院,玉泉水自此而出,便称“环碧”;第二桥,因是金沙滩水的出处,便名“流金”;第三桥因近龙潭,深黝莫测,时有祥光浮水,题曰“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第四桥便是“隐秀”;第五桥因桥畔建有“三贤祠”,取《诗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意,取名“景行”,喻好贤。第六桥因“虎跑、珍珠二泉之水出焉,其源长矣。《诗》云‘长发其祥’,非浚导不可”,题为“浚源”。
这六座桥被人们称为里六桥,与外六桥合称“西湖十二桥”。百姓们称“自是西湖始复唐宋之旧”。文人墨客也欣喜若狂,纷纷吟诗作画。当时有西湖竹枝词赞道:“十二桥头日半,酒垆花岸其氤。七香车内多游女,个个攀帘过杭州岳庙。”人们为了感谢杨孟瑛,就把这条长堤叫作杨公堤。
杨孟瑛因疏浚得罪了不少豪富,次年便被调走他任。不久后,杨孟瑛辞官还乡,回了丰都县老家。
此后数百年里,杨公堤历经沧桑变迁。到清雍正年间,湖西又渐渐开始淤塞,至乾隆年,杨公堤以西湖面已不存。抗战胜利后,当时国民政府征调在杭投降的日军,以杨公堤为基础修筑道路,称凯旋路。1950年,杭州市人民政府再度修此路,并更名为西山路。
在疏浚西湖的同时,杨孟瑛还重修了四贤祠。原先在孤山南面有个三贤堂,奉祀着白居易、苏轼和北宋隐士林逋。由于年代久远,三贤堂早已破烂不堪。为纪念唐朝修建六井的杭州市刺史李泌,杨孟瑛在修复三贤堂时,又添加了李泌的塑像。于是杭州百姓就把三贤堂改称作四贤祠。后来,为感激杨孟瑛的浚湖之恩,杭州百姓把杨孟瑛的塑像也请入了四贤祠,以作凭吊。
清代以后,西湖湖西又逐渐开始淤塞。到了乾隆,杨公堤以西的湖面已经不复存在。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征调在杭州投降的日军,以杨公堤为基础修筑道路,称之为凯旋路。
1950年,杭州市人民政府再度修建此路,并更名为西山路。
杨公堤,这个名字也渐渐在人们脑海中消失。
直到2002年12月,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启动,杨公堤终于重新露出了它的真容。
现在,杨公堤由南向北,一路都是响当当的景点:花港观鱼、乌龟潭、茅家埠、上香古道、杭州花圃、金沙港、郭庄、曲园风荷等。三百年前的杨公堤原貌终于得到了恢复。
如今,我们行走在杨公堤上,或一路徐行,或站立于雕刻秀美的桥头,左望则苏堤宛如碧玉美人横卧湖中,展尽秀姿;右顾则是一片新生的水域,水之尽处应是三台山脚了。近湖处花木绰约,水间小渚中,零星点缀着几处茅亭,生出几分西湖山水以往少有的野趣。这水面以前是一大片农田,大都是属于下茅家埠的却不料这原是属于西湖的,更未料到这数百年前的西湖重回世间后仍是如此醉人,如此美妙,这水随着山婉约流转,这山也因近水而灵气十足。
今天,当我们走在秀美的长堤上,当我们漫步在那幽静而野趣十足的上香古道上的时候,难道,我们不应该因此而记住那个曾深入杭州市百姓心灵深处的名字杨孟瑛吗?
参考资料
杭州人啊,你一定要记住杨孟瑛.杭州网.2018-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