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舞,亦称八溢舞、八羽舞,为古代天子用的一种乐舞,是中国古代规格最高的祭祀舞蹈,也是中华传统礼教的重要组成部分。
佾舞历史悠久,源自河洛的“六代乐舞”,始于周公制礼作乐,为纯礼仪性质的雅乐舞,主要适用于接待国宾、国家公祭和释奠先师等国家大典。八佾舞中的“佾”音同“逸”,指古代乐舞的行列,且行数、人数纵横皆相同,由舞者执羽而舞,以八人为一列,八列则八八六十四人,为天子祭太庙所用的人数。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以此类推,因舞者数量代表社会地位的高低,这是佾舞与其他娱乐性舞蹈的本质区别。
而表演佾舞的表演者被称为“佾生”,跳文舞时右手执羽,常用短尾,左手执,即短笛形的竹管,分别有立容、立声之意,在献舞时,诗、礼、乐舞三者并起,每个动作代表一个字,一节乐曲一组动作。
涵义
八佾舞【bā yìwǔ】:亦作“八溢”。亦作“八羽”。古代天子用的一种乐舞。佾,舞列,纵横都是八人,共六十四人。《论语·八佾》:“孔子 谓 季 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朱熹 集注:“佾,舞列也;天子八,诸侯六,大夫四,士二。”《汉书·礼乐志二》:“千童罗舞成八溢。”颜师古 注:“溢与佾同。佾,列也。”南朝 宋 王韶之 《开封府君歌》:“堂献六瑚,庭舞八羽。”唐 杨炯 《盂兰盆赋》:“铿九韶,撞六律;歌千人,舞八佾。”
表演
八佾舞的舞者身着古代制式礼服,一组三十二人(男)手执盾、戚,另一组亦为三十二人(女)手执雉翟、。
从动作层面上来看,古代八佾舞均依照舞谱进行表演,动作庄严齐一,节奏平稳,无快慢之分,是纯礼仪的祭祀舞蹈。
参考资料
【抢鲜看】拜祖典礼八佾舞曝光. 高平新闻中心.2024-04-03
【道中华】惊鸿轻盈,胡旋热烈,但中国古代最尊贵的舞蹈却是它!.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24-04-03
【每日国学】论语||八佾第三(一).安阳县高级中学.2024-04-03
经典传统文化知识共享——八佾舞.吉林市行.2024-04-03
八佾.汉典.2014-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