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市长城遗址,是历史上邯郸境内曾两度修筑长城,一次为战国时期修筑的南长城。
战国的南长城开修筑于公元前333年,由漳水、水堤防先后扩建而成,故又称漳滏长城。赵国南长城位于邯郸城南境,从太行山东麓开始,沿着古漳水北岸东行,漳水由西折向东北城,长城也折向东北行,止于肥乡县南界漳水西岸。赵国南长城具体分布在今天的河关省涉县、磁县、临漳县、成安县、肥乡区等县境内。全长约四百里许。
另一次为明代中后期沿太行山脉修筑的内长城。在邯郸市境内武安市、涉县西部及北部存有部分遗迹。
主要景观
赵南长城
概况
漳滏长城在赵的南境。《史记·赵世家》上记载:"肃侯十七年(公元前333年)筑长城。"又说:赵武灵王十九年(公元前307年),召楼缓谋曰:"我先王因世之变,以长南藩之地,属阻漳滏之险,立长城。"这道长城主要是用以防魏的,同时因秦强大,恐其逼魏而攻,也起防秦的作用。
历史背景
赵国在其南界修筑长城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了防御魏国的进攻。战国七雄中魏国最早进行变法,公元前445年开始的李悝变汉使魏国富强,出现了魏国四面出击,政治上树立霸权地位的局面。强大后的魏国不仅打破韩、赵、魏三国传统联盟,还连年出兵进攻赵国,甚至公元前352年魏惠王夺取赵国首都邯郸市,占领了3年在齐国的干涉下才归还。当时赵魏双方的攻伐对峙中,赵国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而且首都邯郸位于华北平原,处在四战之地,无险可守。这些原因赵国不得不修长城进行防御。所以赵国的南长城从它的地理位置和军事形势上明确体现了长城的军事防御工程的性质。
南长城与北长城
根据《全本史记》中的《赵世家》《匈奴列传》记载,战国时期赵国曾经修筑过南长城和北长城,而且这两条长城的作用截然不同。
赵国的北长城是由赵武灵王“攘地北至燕、代,西到大同市、九原”之后,于公元前300年开始修建,故又称武灵王长城。赵国北长城东起代郡,中经阴山山脉,西到高阙,全长约2000里。走向由今天的宣化区境内开始,经尚义县,跨东洋河进入内蒙古自治区,再经内蒙古的兴和县、察哈尔右翼前旗、卓资县、呼和浩特市北郊、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右旗、包头市北郊,止于乌拉特前旗境内。赵国自赵敬侯开始力图向东南发展,公元前386年将都城由太原市迁往邯郸市,经过敬、成、肃三代努力,多次与齐、魏诸国争夺中原。结果不但没有什么扩展,反而受到魏、齐等强国的连连侵伐,迫使赵修筑南长城,采取守势。赵武灵王即位后,深知无力与各国争衡,于公元前523年在信宫召开五天的重大会议,决定向北发展。从信宫会议开始,赵国的注意力由南转向北,开拓胡地。当时赵国的北部有白狄之国中山和北狄之国代,西北有楼烦、林胡两大部落。这些小国和部落均为北方游牧民族,善于骑射。赵国要想征服这些游牧民族,必须建立骑兵部队。《史记·匈奴列传》云:“而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山脉下,至高阙为寒。”所以,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改革,建立了一支骑兵部队,并与原有车兵和步兵相配合,组成了强大的多兵种军队,然后出击。他首先向西北征服楼烦、林胡,夺取土地,设置雁门、云中两郡。其次,从公元前306年开始向北进兵,于公元前296年灭中山国。接着继续北进代国,变其为赵国的代郡。赵国向北攘地成功之后,沿阴山下修筑长城,将可耕之地尽量括入长城之内,并在新拓地区设立三郡,强迁中原华夏族于北方边郡进行耕种。所以,赵国的北长城起到括地广境,把农牧分界线向北推移的作用。
明长城遗址
概况
邯郸市西部武安市、涉县境内明长城,均是以山为险,基本属于关隘障卡式长城,为残断的墙体。现存墙体在形制及做法方面,大体基本相同,即用荒石砌筑而成,多为石边土石心,少数也有用白灰勾缝或灰拌泥灌浆,关隘多设在交通要冲之处,分关城、关门、亭障和天然通道四种形式,敌楼多设在长城沿线各制高点上。邯郸西部明长城重要遗迹,是邯郸市境内明长城的唯一遗存,对研究明长城建筑及社会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武安明长城
邯郸市武安境内明长城,长城由邢台市西部黄榆关、支锅口方向而来进入武安境,最北端位于武安西部活水乡艾蒿坪村西的摩天岭主峰上。现存各支长城遗迹共6个段区,墙体遗存总长2000余米,主要遗存有:峻极关长城段,该段长城现存总长760米,坐落在活水乡艾蒿坪村西摩天岭主峰及其北侧山腰平台处,分别由数段墙体和关门、卫所房、烽火台等几部分组成,已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黄背岩口长城段,位于活水乡贺家村黄背岩山庄东北,此长城保存较好,由城墙、亭障、敌楼和烽火台几部分组成,平面呈“之”字型,现存城墙总长度约1100米;大嵌口长城段,位于活水乡大屯村东,现仅存关门一座,由荒石干砌而成,平面呈方形;炮台岩长城段,位于活水乡天阳甄村东,现存墙体全长100米,由城墙体、亭障及敌楼三部分组成,亭障仅剩长方形台基;后柏山长城段,位于活水乡后柏山村西,由墙体、敌楼及烽火台等组成,现存城墙遗址150米,有炮楼基址,砖石结构;黄泽关长城段,位于管陶乡盘根村西,该处为晋冀两省交通要冲及省分界线,现存关门及烽火台基址各一座,城墙总长133米。
武安古长城大多修建于明代,主要分布在境内太行山各支脉,依据山势走势及关口分布,可分为东、中、西三个分支。东支以太行山摩天岭主峰为起点,起点处建有峻极关口,经老爷山、和尚山等至炮台岩为终点,此间山势险峻,分布众多关口。中支由青川摩天岭主峰沿馆陶川至活水乡的后柏山。西支由摩天岭主峰向南至小摩天岭最高峰青崖寨。3处明长城遗迹,总长40余公里。此外还有关隘2座,烽火台15座,山神庙2座,城堡1座,房基址4处,重修碑4通,匾额1块。
涉县明长城
涉县明长城段,长城由武安西支长城西端的黄泽关向西南方向进入涉县偏城镇青塔村黑虎关,从黑虎关向西南方向沿茅岭地蜿蜒至涉县与山西黎城县境内,一支向南沿清漳河南岸与河南林县相接。涉县明长城多以山为险,形成屏障,人工建筑遗存遗迹较少,现存遗迹3处,城墙遗迹总长300余米,主要遗存有黑虎关长城段、茅岭地长城段和神头长城段。遗留于涉县的这三段长城,均处于与山西省交界处,受自然破坏严重。
参考资料
河北武安发现40余公里明代长城遗迹.中国新闻网.2014-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