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砚

四大名砚(英文名:Four famous inkstones)是广东端溪的端砚、甘肃省南部的洮砚、歙县的歙砚和山西新绛县的澄泥砚的合称。其中,澄泥砚属陶砚,其余三砚皆为石砚。

端砚被称为“群砚之首”,始出于唐代。端砚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用端砚研墨不滞,发墨快,研出之墨汁细滑。石色主要以紫色为基调,但各名坑砚石色泽有差异。石品花纹种类则有鱼脑冻、蕉叶白、青花、火捺、天青、翡翠、金银线、冰纹、鹧鸪斑等。2006年,端砚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洮砚始刻于唐,盛行于宋。砚石以绿色为主,石料又濒临洮河,又名“洮河绿石砚”。洮砚品种繁多,具有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款式分单砚、双砚两大类,构型有规矩型和自然型两种。洮砚质坚而细、晶莹如玉、发墨快而不损毫、储墨久而不干涸。2008年,洮砚制作技艺及其传承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歙砚驰名于唐代,全称歙县砚,因歙石的产地以龙尾山下溪涧为最优,所以又称龙尾砚。歙砚石材纹理分为罗纹、眉纹、金星、金晕、鱼子五大类一百多个品种。歙砚砚石质地坚硬细密,砚面上石英微细颗粒均匀分布,也就形成了歙砚“发墨养毫贮墨久而不涸”的特点。2006年,歙砚制作技艺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澄泥砚始于秦汉、盛于唐宋。澄泥砚用特种胶泥加工烧制而成,因烧制过程及时间不同,可以是多种颜色,有的一砚多色,尤其讲究雕刻技术,有浮雕、半起胎、立体、过通等品种。澄泥砚质地细腻,而且具有贮水不涸、历寒不冰、发墨而不损毫、滋润胜水可与石质佳砚相媲美的特点。2008年,澄泥砚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渊源

砚之起源甚早,大概在商朝初期,笔墨砚就已粗见雏形。刚开始时是以笔直接蘸石墨写字。后来因为不大方便,无法写大字,人类便想到了可先在坚硬东西上研磨成汁,如石、玉、砖、铜、铁等。殷商时,青铜器已十分发达,且陶石随手可得,砚就随着墨的使用而遂渐成形。砚台历经秦汉魏晋,至唐代起,各地相继发现适合制砚的石料,开始以石为主的砚台制作。其中采用甘肃临洮的洮河石、广东端州的端石、安徽歙州的歙石制作的砚台,被分别称作洮砚、端砚、歙砚。史书将洮、端、歙称作三大名砚。清末,又将洛阳市的澄泥砚与洮、端、歙,并列为中国四大名砚。

名砚简介

端砚

端砚产于肇庆市东郊的端溪,世称为“群砚之首”。其材料取于广东肇庆高要区东南端溪之烂河山(又称斧柯山),自唐代问世以来,便颇受文人学士青睐。加上纹理绮丽、各具名目,加工技艺亦愈纷繁,地位越来越高,以致升到中国石砚之首。

简史

端溪砚石产自广东省肇庆市东郊斧柯山的端溪一带,始出于唐代武德年间。从天宝初只用于研墨的简单形制,到宋砚开始实用与欣赏并重,到了清代“以工制胜”,融雕刻、绘画、诗词、篆刻于一体——端砚实现了由粗糙到精美、由实用品到艺术品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端砚作为重要的外贸产品,销往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地。为了更好的保护,2000年起,端砚的所有坑口都已经禁止开采,2006年,端砚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

特点

端砚具有体重而轻,质刚而柔,之寂寞无纤响,按之如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的特点。端砚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用端砚研墨不滞,发墨快,研出之墨汁细滑,书写流畅不损毫,字迹颜色经久不变,端砚若佳,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冬,用手按其砚心,砚心湛蓝墨绿色,水气久久不干,故古人有“呵气研墨”之说。石质以轻敲石声如叩木声为上,金声瓦声为下。石色主要以紫色为基调,但各名坑砚石色泽有差异。石品花纹种类则有鱼脑冻、蕉叶白、青花、火捺、天青、翡翠、金银线、冰纹、鹧鸪斑等。

制作

2006年,端砚制作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砚的制作过程十分复杂,主要有采石、选料、制璞、设计、雕刻、配盒、打磨、上蜡等工序。端溪石大多不抗震,所以一直以来端砚生产的各个环节均为手工制作。端砚制作中的采石十分关键。采石工人要掌握砚石生长规律,寻找石源,熟悉“石脉”,还要有过硬的凿石技巧。砚石易碎,直至现在仍要手工采凿,每个工人都要携带三四十把锋利工具才够使用。端砚形制与雕刻艺术流派历代各有不同,大体可以分为自然端砚、粗刻端砚与精刻端砚三种。自然端砚就砚石开采时形状略加修饰。粗刻与精刻端砚多以天象、山水、人物、动植物为题材,在雕刻中融入了中国传统绘画与书法技巧,具有精巧中见豪放的岭南特色。

洮砚

洮砚,全称为洮河绿石砚。洮河绿石产于中国甘肃南部,洮河中游的卓尼县岷县、临潭三县交界的喇嘛崖一带的河谷中,砚石以绿色为主,石料又濒临洮水,故名“洮河绿石砚”,简称“洮砚”。

简史

洮砚历史悠久,据地方志记载,其始刻于唐,盛行于宋,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清代乾隆钦定的《四库全书》中,将其列为国宝。历代文人、学者、书画家对洮砚赋铭咏诗。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在《论砚》中写道:“蓄砚以青州市为第一,绛州次之,后始端、歙、临洮县。”北宋著名鉴赏家赵希鹄的《洞天清禄集》云:“除端、歙二石外,惟洮河绿石,北方最贵重,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然石在黄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黄庭坚赋诗赞云:“久闻岷石鸭头绿,可磨桂溪龙文刀,莫嫌文吏不知武,要试饱霜秋免毫。”“鸭头绿从此成为洮砚的代名词。当代文化名流、书画大家赵朴初、启功、舒同、黄胄沈鹏欧阳中石刘炳森、胡絮青等人对洮砚的质地和工艺赞不绝口,纷纷题诗作画,堪称艺坛佳话。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甘肃洮砚得以迅速发展,产量和质量达到历史高峰,文化艺术得到传播和提高。2008年,“洮砚制作技艺”和“洮砚制作传承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0年“中国洮砚之乡”挂牌。洮砚产业带动了砚乡一带卓尼岷县、临潭、临洮县定西市等周边地区的部分人民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也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特点

洮砚千姿百态,品种繁多,内容丰富,具有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款式分单砚、双砚两大类。构型有规矩型和自然型两种。图案以龙凤龟兽砚、花鸟虫鱼砚、青铜器古币砚、人物景观砚,以及历史典故砚为代表。洮砚其石色碧绿、雅丽珍奇、质坚而细、晶莹如玉、扣之无声、呵之可出水珠、发墨快而不损毫、储墨久而不干涸。

制作

砚石靠人工开采,采用洞窟采掘和露天采掘,当地称为堑石头。采石者在悬崖峭壁上凿坑洞,搭栈道,采砚材,稍有不慎,就会从陡峭悬崖上滚落,葬身于洮河之中。洮砚制作要经过采石、选料、出坯、下膛、取盖、合口、落图、透空、精雕、打磨、上油等十多道工序。

洮砚制作皆为手工工艺。造型分规矩砚和自然砚;构造有墨池、水池、砚盖;款式分单片砚和双片砚;砚面有图案装饰和文字装饰,图案是雕刻构思的精华所在。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图案是龙、凤以及宗教器物图、谐音寓意图、借物寓意图、传说故事图等。洮砚雕刻主要有透雕浮雕两大类。透雕是洮砚雕刻艺术中最具特色的一种技艺,也是与其它砚种在雕刻方面最显著的区别。即在浮雕的基础上镂空其背景部分,有单面透雕和双面透雕。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刻突起形象的一种技艺,分为高浮雕和浅浮雕。刻字即题词和落款。雕刻要经过锯、钻、凿、铲、锉、磨等综合工艺才能完成。在刀法的应用上分为执刀法和运刀法。执刀法即执刀的姿势和方法。运刀法即冲、切、割、铲、旋等。雕刻的主要工具有刀、锯、锤、铲、錾、铁笔、水沙等。

歙砚

歙砚全称歙县砚,产于安徽黄山山脉与浙江天目山白际山之间的歙州,包括歙县、休宁县祁门县黟县婺源县等县。歙石的产地以婺源与歙县交界处的龙尾山(罗纹山)下溪涧为最优,所以歙砚又称龙尾砚,而龙尾山则是大部分存世歙砚珍品的石料出产地。除此之外,歙县、休宁县、祁门县亦产歙砚。歙砚驰名于唐代,李煜说“歙砚甲天下”;苏轼评其“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瓜肤而縠理,金声而玉德”;米芾说:“金星宋砚,其质坚丽,呵气生云,贮水不涸”。

简史

李璟李璟(916年-961年)爱好文房,对文墨颇为喜欢,所以歙州知府任命砚工李少微专管砚务,并趁机敬献歙砚。李璟见此砚光洁白润,发墨如油、贮墨不渗,龙颜大悦,立即为李少微加官晋爵,主管婺源县的采石制砚工作。在帝王的鼎力支持下,歙县一带的制砚业很快蓬勃发展起来。

唐时的歙砚和其他石砚一样,主要是箕形式,即前高后低、前窄后宽的箕形淌池砚。唐末至五代十国,两尾柱足渐渐演变成了两墙足,并形成了从砚首到砚尾的两面低矮的墙,砚式也开始由箕形转化成梯形和长方形。宋代,歙砚产制不断发扬壮大。在当时的砚山村,几乎每家都有人从事与制砚有关的工作。不管是砚石的品种、质量、数量,还是砚式的种类,宋代都堪称砚文化的鼎盛时期。

从明代开始,抄手砚又产生了新的变化,先后出现了“一指砚”和“玉堂抄。清代时的抄手砚式又有了新变化,砚上增加了各种各样的雕饰纹样,图案手”的风格更加多样化。明清两代,砚台已经从单纯的实用转变为实用与欣赏并重,有的甚至完全变成了艺术品。到了清代,砚台雕工更加繁杂,精雕细琢的作用远远超过了实用实用性逐渐消失。从明代到清代康熙雍正年间,砚山村再也没有大规模的开采过。直到清代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才又最后一次正规开采。

1910年前后,军阀马联甲下令婺源县驻军为其开采砚石。但当时由于开采不当,采到的只是一些没什么用途的边角料。到民国初年,整条婺源街甚至连像样的经营砚台的店铺都找不到了。1963年以后,歙县、江西婺源县成立了专业的制砚厂。到1985年左右便成为中国有名的砚厂之一。从这一时期开始,龙尾石在原有老坑的基础上取得了连续的进步和发展。一些原来只在古谱中见其名却从未谋其面的名品相继出现,龙尾石的开采进入了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2004年9月,中国轻工联合会和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授予歙县“中国歙砚之乡”荣誉称号。2006年,歙砚制作技艺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特点

歙砚砚石的特点是看似平滑而暗藏锋芒,墨汁稠密而润滑。歙石天然纹饰,主要有金晕、金花、金星、银晕及眉纹、角浪、水波等。金银的色彩原为黄铁、白铁等含物质,而纹饰多为远古的沉淀物。歙砚砚石质地坚硬,砚面上石英微细颗粒均匀分布,质地坚硬细密,也就形成了歙砚“发墨养毫贮墨久而不涸”的特点。

制作

歙砚制作工序分为选料、制坯、设计、雕刻、磨光、上油、包装等环节。歙砚的选料必须按照一定规格、形状、工艺要求进行选取,然后剥板,将石料凿平,锯成一定形状,用水砂细磨成砚坯。制坯分为定型坯、自然形坯两大类。定型坯是按计划生产的规格型坯,如正方形、圆形、不规则形等。自然形坯则是就砚石之自然形状加以修整,锯磨成坯。

设计是制作砚台过程中的关键性工序,要根据砚石的石质形态,考虑题材、立意、构图、造型以及雕刻的刀法刀路。雕刻,即在设计完成后,对砚坯进行精细化加工。歙砚雕刻以浅浮雕为主,要在细节上做文章,注重疏密结合、深浅结合、刚柔结合、粗细结合。在雕刻完成后,一方砚台的主体工作就已经完成,后续再完成磨光抛光、上油打蜡、包装等工序就正式完成。

澄泥砚

澄泥砚是中国传统工艺品之一,用特种胶泥加工烧制而成,因烧过程及时间不同,可以是多种颜色,有的一砚多色,尤其讲究雕刻技术,有浮雕、半起胎、立体、过通等品种。澄泥砚使用经过澄洗的细泥作为原料加工烧制而成。

简史

绛州澄泥砚发源于秦汉,兴盛于唐宋。盛唐时期,绛州先民传承秦砖汉瓦的澄泥工艺,改进陶砚的制作技法,使澄泥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高度。唐宋之后,石质砚的应用日益广泛,对澄泥砚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作为当时的书写工具之一,澄泥砚仍然保持着原有的优势,受到大众的欢迎。同时,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刺激下,澄泥砚的制作愈发精细,砚型也越来越多样。明代,随着石砚的大量开采制作,以及铜砚、瓷砚、铁砚、漆砂砚、木砚等的出现,澄泥砚因其制作技艺复杂,在市场上处于下风。到了清朝,澄泥砚几乎没有成功的佳作。明清之际,澄泥砚的生产一直处于非常艰难的状态,绛州澄泥砚几近失传。据民国版《新绛县志》记载:“按绛州出澄泥砚,《光绪山西通志》及《绛州旧志》均载记之,可知澄泥砚确为绛州所出。唯在今日,无制之者,盖其法早已失传矣。”

20世纪80年代初,新绛县工艺美术厂勇敢地踏上了恢复绛州澄泥砚生产工艺的征途。然而,面对技术断层导致成品率低下、高昂的生产成本以及当时市场认知度不足等重重困难,这一尝试未能持续太久,最终遗憾地暂停了生产。1986年,一个转折点悄然到来。山西新绛县的版画艺术家蔺永茂携其子蔺涛开始挖掘与复兴绛州澄泥砚制作工艺。2006年,“绛州澄泥砚”被正式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成为中国砚台行业中唯一获此殊荣的品牌。2008年,“砚台制作技艺·澄泥砚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特点

澄泥砚质地细腻,犹如婴儿皮肤一般,而且具有贮水不涸、历寒不冰、发墨而不损毫、滋润胜水可与石质佳砚相媲美的特点。每一块绛州澄泥砚都由匠人手工雕刻而成,不论是纹饰的设计,还是精细的雕工,都体现了极高的艺术审美和技艺水平。得益于精湛的制作工艺,澄泥砚能迅速发墨,且墨水持久不干,可以有效保护笔毫不受损伤;同时便于携带。在造型艺术上,匠人们将图案与造型相结合,创造出丰富多彩、形态各异的作品。雕刻形式既有传统的浮雕、镂空等技法,也不乏现代设计元素,使得澄泥的视觉效果十分丰富。

制作

绛州澄泥砚的制作从采选泥料开始,匠人们便需深入河床,精挑细选,确保每一块泥料都具备最佳的质地与色泽。随后,经过澄细、淘沙除杂等烦琐步骤,泥料逐渐变得纯净细腻,为后续的制坯打下坚实基础。制坯环节,匠人需凭借经验与手艺,将泥料塑造成形。烘干、装饰、烧制等每一道工序都是对匠人耐心与技艺的考验。尤其是烧制过程,这一步是整个制作流程中的重中之重。火候的掌控需恰到好处,既需高温以促其成型,又需避免过火而毁其质地。匠人们需日夜守候在窑前,时刻观察火候变化,适时调整。

发墨对比

砚台的实用功能是磨墨,其中下墨、发墨是衡量砚材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简单说,下墨,是通过研磨,墨从墨块到水中“砚台上”的速度。发墨,是指墨中的碳分子和水分子融合的速度、细腻程度。发墨好的墨如油,在砚中生光发艳,随笔旋转流畅,所以画画的用砚比书法的用砚要求更高。下墨讲求快慢,发墨讲求粗细,但往往下墨快的发墨粗,发墨好的下墨慢。所以,下墨发墨均佳的砚极其珍贵。

注:分析的前提条件是:1、均为老坑石料。2、硬度均以摩氏为单位。墨条的硬度是(2.2—2.4),刻刀的硬度,钨钢刀:约7;白钢刀:约6;碳钢刀:约5。

石材硬度较软则砚石显空隙率小,砚石的矿物细、粒间间隙小,从而达到很好的发墨效果;而反之石材硬度较硬则显示矿物较软者稍粗、粒间间隙稍大,从而可以达到很好的下墨,下墨与发墨本身是矛盾体,好的砚质要恰好能够调和矛盾,就是要细而不滑,涩而不粗。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三大石质名砚中,端砚硬度较软,所以发墨更好,而歙砚硬度较硬,所以下墨更好。大文学家欧阳修在《砚谱》中评价:“歙万出于龙尾溪,其石坚劲,大抵多发墨,故前世多用之。以金星为贵,其石理微粗,以其手摩之,索索有锋芒者尤佳”。而洮砚硬度较于端歙之间,下墨优于端砚而发墨优于歙砚,所以从下发墨上来讲是将矛盾体调节到恰到好处。

鉴赏标准

砚的鉴赏标准,一是实用价值,二是艺术价值。具体来说,可以从品、工、质、铭、饰等5个方面来鉴别:

参考资料

收藏价值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砚台早已不再是单纯的文具,而成为了集雕刻、绘画于·身的精美工艺品,成为文人墨客收藏的对象。随着名品砚台的存在日益稀少,不少砚台投资收藏家,开始以收藏更有收藏价值的砚台为目标。例如,明清时期,北京就有能工巧匠雕刻的各种砚台,在当时,砚台在材质选材、研磨技术和雕刻工艺上,已经到达相当成熟的阶段,因此中国各地出现了许多精品。民国时期,上海市出产写实澄泥砚,这些都是收藏投资的热门品种。砚台的价值在于其集美观、实用、艺术、收藏于一体。就端砚来说,虽坑口众多但自2000年开始,所有老坑口禁采,进入市场的砚坑资源越来越少,老砚坑石的收藏价值越来越高,升值潜力越来越大。

砚台的收藏和投资价值和材质、雕刻工艺和形状等因素有关。首先是材质,名砚比一般砚台的材质好,价格也总是比一般砚台高。其次,砚台的雕刻工艺也是决定砚台收藏价值的重要因素。最后,砚台的形状也是价值的参考点,一般来说,方形和圆形的砚台要比不规则的砚台贵得多;俗话说“砚贵有名,身价倍增”,就是指砚台上的铭文,刻有名家铭文的砚台其价值就比没有题字的砚台要高。

日常养护

参考资料

争议

不论是收藏界、鉴赏界、砚雕界,还是学术界,都有“四大名砚”之说。综合各家所论,其说“四大名砚”在历史上的形成,有唐代说、宋代说、明代说三种。其说“四大名砚”的砚种和排列顺序大致有红丝砚、端砚、歙砚、澄泥砚和端砚、歙砚、洮河砚、澄泥砚二种。其说红丝砚在宋代以后退出“四大名砚”后,则又有洮河砚补入说和澄泥砚补入说二种。

事实上,历史上根本就没有“四大名砚”之说。相关砚史、砚谱从总体上对砚台进行论说,在论述中有先后的排序,但并非名砚的排名。相关论述曾对历史上某一个时期的名砚有过排名,但并非所谓的“四大名砚”。以名砚论,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名品,不同人士的心目中也有不同的名品。同为一种砚石,因为坑口的不同、地质层面的不同、开采时代的不同,其品质也有差异。

参考资料

She inkstone, a na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in E China's Anhui.The Official Website of the People's Government of Anhui Province.2025-05-07

陶博会首邀中国四大名砚参展.今日头条.2023-12-01

..2025-05-06

..2025-05-06

..2025-05-04

【肇庆非遗】端砚制作:依脉采石、因石构图、雕工精美、石品丰富.澎湃新闻.2025-05-07

涨知识!原来中国四大名砚之首的肇庆端砚是这样来的!.南方+.2025-05-06

..2025-05-06

..2025-05-04

歙砚制作技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5-05-07

歙砚:坚润藏锋芒 刀刻写匠心.人民网.2025-05-06

张迎利:四大名砚之澄泥砚的“美容师”.中国新闻网.2023-12-01

千年澄泥砚——记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绛州澄泥砚.村委主任杂志社.2025-05-06

中国故事丨中国端砚:千年山石中的文脉传承.新华网.2025-05-07

洮砚制作技艺.岷县人民政府.2025-05-07

..2025-05-06

..2025-05-06

..2025-05-06

..2025-05-06

..2025-05-07

..2025-05-07

..2025-05-06

“四大名砚”考辨.光明网.2025-04-2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