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军事史专家校注本》是2003年1月1日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任昭坤。
图书信息
第1版
精装: 1181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32
条形码: 9787220064456
作者简介
任昭坤 重庆江人,1943年生。四川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从军二十多年。《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历史》先秦、秦汉、三国部分副主编。现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研究生部教授。主要著述有:《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大辞典》等三国军事史部分,评传《曹操》、《诸葛亮》,专著《中国军事文学史》,及军事史,军事文学论文数十篇。
内容简介
《三国演义》,也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或《三国志演义》,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流传极广,影响很大,为人民所熟悉。
《三国演义》取材于东汉末年和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从刘宏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军起义开始,一直叙写到司马炎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吴亡为止,差不多整整一个世纪。晋朝史学家陈寿把这段历史编成史书《三国志》,刘宋人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博引群书,注文多出本文数倍,增补了许多材料。东晋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也是一本写三国历史的史书。同时,有关三国的故事一直流传不断。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着重记载魏晋名公士族的言谈轶事。据杜宝《大业拾遗录》记载,隋炀帝时已有曹瞒谯水击蛟、刘备檀溪跃马等水上杂戏。
唐朝李商隐的《骄儿诗》“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可以看到,当时已用三国人物作为笑谑的材料。宋、元时代,三国人物已由民间艺人带上讲台或舞台,据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说三分”(即说三国故事)已是“说话”中的独立科目之一,并出现了专说“三分”的著名艺人。我们现在看到的三国故事的最早讲史话本,是元初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刊刻的《三分事略》,可能就是宋人说话的底本。《三分事略》共分上中下三卷,从刘秀赏春、司马仲相阴间断狱开篇;正文从桃园结义开始,以诸葛亮病死结束,长达八万多字,虽然叙写简率,但三国故事的始末已粗具梗概。金院本、杂剧也常常搬演三国故事,现今存留的剧目就有四十多种,剧本有一、二十种。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就是在上述史书、杂记和平话、戏曲的基础上写成的,写作者是罗贯中。“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高儒《百川书 志》)的说法,是符合罗贯中写作《三国演义》的实际情况的。
罗贯中的生平不见史传,仅有的一些材料记载,多有参差,其中贾仲明《录鬼簿续编》较为可信。他说罗贯中“太原人,号罗贯中。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忘年交,遭时多故,各天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馀年,竟不知其所终。”至正甲辰是公元一三六四年,罗贯中生活在元末明初,大约在一三三○到一四○○年间。他所写的小说很多,相传有数十种,现在留存的,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和《三遂平妖传》等。他亦能词曲。所作的杂剧,除现存的《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以外,尚有《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等二种。罗贯中经历了元末的社会大动乱,他接近社会下层,目睹当时现实斗争,对人民苦难深重的生活处境有所了解,对他们的理想追求也有所认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不可能提出取代封建地主阶级政权的任何设想。从罗贯中所写几种小说的思想倾向看,他推崇“忠”“义”,主张用“王道”“仁政”治理天下。罗贯中一定程度上看到社会动乱的某种政治因素,但他所持的态度是错误的,他从根本上否定农民起义的历史作用。他这种政治主张不仅表现在《三国演义》里,在《隋唐两朝志传》和《三遂平妖传》里也有明显反映。
现在可以见到的《三国演义》的最早本子,是明弘治甲寅(公元1494年)序、嘉靖壬午(公元1522年)刊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全书二十四卷,分二百四十则,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至于这个刻本与罗贯中原本之间,内容上有无不同,现在没有资料可供说明。在这以后,《三国演义》刊本越来越多,现在可见的明末刊本就有二十多种,说明流传很广。有的刊本除了加上总评、回评、眉批、夹批外,内容上几乎是相同的。
清代初年,毛纶(字声山)、毛宗岗(字序始)父子,假托“古本”,对《三国演义》重新加以修订,并逐回评论。他们在修订中,进一步突出以蜀汉为正统,明确指出,把曹魏定为正统是错误的,而采用朱熹在《资治通鉴纲目》里关于蜀汉是正统的说法,声称“余故折衷于紫阳《纲目》,而特于《演义》中附正之。”(《读三国志法》)其次,是推崇关羽,认为关羽“报主之志坚”,“酬恩之义重”,“是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读三国志法》)。毛纶、毛宗岗如
此修订《三国演义》,使得封建正统思想和封建礼教观念更加浓厚。清朝统治者很看重《三国演义》,曾派人同《四书》一起译成满文,并对作为“忠”“义”化身的关羽大加吹捧;同时,为了鼓吹封建伦理观念以维护封建统治,清代统治者还大肆宣扬封建正统观念,他们以标榜“为明复仇”为号召,修建朱明陵园,自居于继明的“正统”。毛氏父子的修订,跟清代统治阶级的观点是正相符合的。此外,毛纶、毛宗岗对文字情节也作了不少改动,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里所说:“凡所改定,就其序例可见,约举大端,则一曰改,……二曰增,……三曰削,其馀小节,则一者整顿回目,二者修正文辞,三者削除论赞,四者增删琐事,五者改换诗文而”这种修饰加工工作,改变了原本若干松散拖沓的地方,使全书更加紧凑畅达,成为《三国演义》广泛流传的一种本子。毛纶、毛宗岗修订的《三国演义》刊行之后,至今又约三百年了,内容上没有什么大变动。
《三国演义》写作的演变过程,有值得注意的两个特点:第一,它是在集体创作的长期过程中形成的。作者有民间艺人,也有封建文人,他们的政治、艺术观点和创作意图各有差别,在漫
长时期的传说和口头、书面的艺术创作里,集纳和熔铸了不同时代的历史内容,所以《三国演义》表现出较为复杂的思想倾向。
第二,它是一部历史小说。三国的人物故事久已流传,为人们所熟悉,这就使创作活动受到某种制约,即不能完全无视原有的三国人物和故事。然而,作者虽不能全盘改变原有的人物和情节,却可以根据自己的世界观来决定取舍,有意识地突出或删去某些方面,进行艺术虚构,利用各种艺术手段来宣传自己的社会社会主义,等等。所以,《三国演义》并不是简单地复述三国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而是一部经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加工的文学作品。它一定程度地描写了封建社会各阶级的阶级关系和生活面貌;暴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某些罪恶;提供了认识封建社会政治、
军事斗争的部分材料;并塑造出一些较有影响的人物形象,在艺术上颇具特色。但是,在封建社会里,地主阶级的思想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封建文人编修的史书,固然是为维护封建制度服 务的,即使是民间的、或接近于民间的文艺,也经常受到地主阶级思想不同程度的侵蚀。因此,在民间流行的福州话和戏曲,有的封建意识也相当浓重,如《三分事略》、金元戏曲中的三国戏,封建意识就十分明显。《三国演义》的作者从维护封建统治立场出发,不但承袭了“正史”和平话、戏曲中的一些封建意识,而且还根据当时封建统治的需要,某些方面有所强化,这应该引起注意。由此可知,《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它展示了三国的历史画卷,描写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暴露他们凶残阴险的种种罪恶,在封建统治者残民以逞之下,不难看出广大人民遭受蹂躏的痛苦和不幸。另外《三国演义》在鼓吹实施“王道”“仁政”的同时,歌颂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统治;反对农民革命;鼓吹“英雄”史观、神权思想和封建迷信;提倡封建道德,特别宣扬忠”“义”等。因此,我们一定要遵照毛泽东同志关于“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的教导,有批判地阅读《三国演义》,把这部小说当作了解我国古代历史的一种思想材料。
《三国演义》反映了公元三世纪前后黄巾军起义与被镇压的过程,广泛而具体地描写了魏、蜀、吴等封建统治集团内部斗争,反映了当时某些历史情况。
东汉末年是个土地兼并剧烈、地主剥削残酷、官府徭役繁重、政治腐败不堪的黑暗时代。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地主阶级对于农民的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迫使农民以武装斗争来反对地主阶级的统治。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终于在公元一八四年像一声霹雳,猛然地爆发了。黄巾起义有力地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动摇了它的基础,直接威胁着东汉的生存。地主阶级为了挽救覆灭的命运,对黄巾军起义军进行疯狂屠杀。黄巾起义军虽然在血腥镇压下失败了,但罪恶的东汉王朝也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无法再维持对全国的统治。地主阶级内部各派武装集团在残酷镇压农民起义的基础上,不择手段地发展势力,扩大地盘,他们之间面临着一场为夺取全国最高统治权的血腥斗争。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产生和壮大起来的大小地主武装,为了取代东汉王朝,攫取财产和权力,进行了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和频繁的军事混战。《三国演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四方百姓,裹黄巾从张角反者四五十万”,声势浩大,“官军望风而靡”,在这种火烧眉睫的情况下,封建统治者一面“火速降诏,令各处备御”(第一回),负隅顽抗;一面调兵遣将,向黄巾起义军反扑过来。
媒体评论
前言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三国志演义》、《三国志传》、《三国志传通俗演义》、《三国英雄志传》、《三国全传》,简称《三国》。作者是元明之际的罗贯中,内容以描写三国时期军事斗争为主。
一、故事来源和成书年代
《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围绕着对三国战争的反映,悠悠逾千年。
三国时期魏、蜀、吴统治集团间的斗争历史,魏晋史学家陈寿早有《三国志》记载。南北朝初期裴松之征引野史杂传为《三国志》作注,大大丰富了《三国志》内容,其中自然有传说
成分。同时的《裴子语林》、 《世说新语》诸书也辑录有三国人物的奇闻轶事。唐代颜师古《大业拾遗记》记隋炀帝观看“水饰”,有“曹瞒浴谯水击蛟”、“刘备乘马渡檀溪”等,皆刻木为之。刘知几《史通·采撰》认为“诸葛犹存” (指“死诸葛怖生司马懿”)之类, “皆得之于行路,传之于众口”。李商隐《骄儿诗》描写儿童也熟悉三国故事, “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说明至迟在晚唐,三国故事已经在民间广为流传。
宋代繁荣的市民“说话”讲史文艺中,有专门“说三分”的科目和艺人。而且故事中存在拥刘反曹倾向。苏轼《志林》有载,“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
败,即喜唱快。”保存下来的宋元话本《三分事略》、《三国志平话》,已粗具《三国演义》的基本轮廓,但叙事简略,文笔粗糙。金元时代,三国故事被大量改编为三国戏剧,杂剧中三国戏就有四五十种之多,桃园结义、过五关斩六将、三顾茅庐、赤壁之战、单刀会、白帝城托孤等精彩故事有血有肉,内容丰富。罗贯中充分利用《三国志》及裴注提供的史料,又大量采录话本、戏剧、民间传说的内容,虚构很多细节,将文人素养与民间文艺有机结合起来,创作出了“七分实事,三分虚假”的《三国演义》。
罗贯中,据一般考订认为,名本,字贯中,杭州市人,祖籍太原市,约生活在1330—1400年间。从《三国演义》描述的大将军、碗口、一窝蜂、地雷等明初始有的火器来看, 《三国演
义》成书当在明初。书中只有智慧过人的孔明才能使用先进火器,说明作者所处时代还是古代兵器为主,与明代初兵器状况吻合,而远未达到明中叶“京军十万,火器手居其六”(《明史.兵志》)的火器发达水平。《三国演义》(《三国志通俗演义》)嘉靖本是有人在罗贯中明初原著基础上进行一些小修改后刻印的,但卷之十八《诸葛亮七擒孟获》、二十《诸葛亮二出祁山》、二十一《孔明火烧木栅寨》等则里的火器描述,前后呼应,浑然一体,当是原作固有。
二、主要军事内容
《三国演义》形象地反映了三国战争史。东汉在黄巾农民起义战争,中击下,四分五裂。董卓入朝作乱,军阀混战,王朝名存实亡,历史进入三国形成时期。曹操逐鹿中原,决战官渡区,统一了中国北方。继而孙权刘备联军大胜曹操于赤壁市,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几年后刘备率军攻取巴蜀,入主成都市,与曹操、孙权形成三个相对独立和稳定的政权,三国鼎立的局面完全告成。经过50年的长期战争,曹魏灭了蜀汉,鼎立时期结束,历史进入三国后期。而执掌魏国军政大权的司马氏以晋代魏后,于公元280年又灭了孙吴,最终三国归晋。 《三国演义》就是着重描写这时期90年的战争史的。而且,它充分发挥了文学的特长,所反映的战争史比史书《三国志》上的内容集中、系统、生动得多。全书写了几十场战事,一个接一个,贯
串始终。其中,黄巾战争、讨董战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渭南之战、吴蜀争荆州、诸葛亮南征、诸葛亮攻魏、魏灭蜀汉等重大战事,便是它的重点内容,超过了全书一半的篇幅。其
中诸葛亮“诸葛亮北伐”的攻魏之战,竟占了全书的八分之一。而《三国演义》里出现不多的政治事件,多是作为战争史的“过门”写的。如董卓弄权,是黄巾战争的结果,又是讨董战争
的起因,只不过是衔接两次战争的插曲而已。
……
目录
前言
正文目录
正文
附录
正文目录
第 一 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第 二 回 张飞怒鞭督邮 何国舅谋诛宦竖
第 五 回 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第 六 回 焚金阙董卓行凶 匿玉玺孙坚背约
第 八 回 王朗巧使连环计 董太师大闹凤仪亭
第 十 回 勤王室马腾举义 报父仇曹操兴师
第十六 回 吕奉先射戟辕门 曹孟德败师清水
第十七 回 袁公路大起七军 曹孟德会合三将
第十八 回 贾文和料敌决胜 夏侯惇拔矢晴
第十九 回 下邳城曹操兵 白门楼吕布殒命
第二十 回 曹阿瞒许田打围 董国舅内阁受诏
第二十二回 袁曹各起马步三军 关张共擒王刘二将
第二十三回 祢正平裸衣骂贼 吉太医下毒遭刑
第二十四回 国贼行凶杀贵妃 皇叔败走投袁绍
第二十五回 屯土山关公约三事 救白马曹操解重围
第二十六回 袁本初败兵折将 关云长挂印封金
第二十七回 朱仝千里走单骑 汉寿侯五关斩六将
第二十八回 斩蔡阳兄弟释疑 会古城主臣聚义
第二十九回 小霸王怒斩于吉 碧眼儿坐领江东
第三十四回 蔡夫人隔屏听密语 刘皇叔跃马过檀溪
第三十六回 玄德用计袭穰城 元直走马荐诸葛
第三十七回 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
第三十八回 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
第四十 回 蔡夫人议献荆州市 诸葛亮火烧新野
第四十三回 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肃力排众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