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渔山及其华化天学

将立足于前辈学者和笔者本人在文献整理方面所建立的资料基础,以中国文献为主,与外国文献相互印证。并以陈寅恪所揭示的“格义”之法,以及在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中的中国学术传统和国际学术界范式转变的新趋向的结合为立论依据,力图从历史、文学、宗教、艺术诸领域来研究吴历生平及其华化天学。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吴渔山及其时代研究;下编为吴渔山的华化天学研究。其关于华化天学的阐释,广涉哲理诗艺、画论和乐章,从社会变革中探寻心理历程,知人论世,提供了新的历史认识。

内容简介

《吴渔山及其华化天学》为中山大学“中外交流历史文丛”之一种。作者研究吴渔山多年,其今年在我局出版的《吴渔山集笺注》使其研究更具有坚实的资料基础。书后附有图版,以供读者参考。

前言

回顾源远流长的中外关系,从双边互动的格局中感悟异质文化会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这种超越胡汉、华夷之分的历史认识,是与近代的社会变迁相伴而来的。

西学东渐和边疆危机,在晚清学人中激发深沉的反思,催生出探索中外交流往事的先驱者。戊戌变法失败后亡命日本文廷式,于穷愁孤愤中治学不辍,遗稿《纯常子枝语》四十卷,广涉域外见闻和塞表殊俗,虽于环境和学力而识见未精,其学术视野毕竟是别开生面的。更具卓识的王国维,学贯中西,在清末撰作组诗《咏史》二十首,讴歌了汉唐盛世的中华形象:

西域纵横尽百城,张陈远略逊甘英

千秋壮观君知否?黑海东头望大秦。(十二)

南海商船来大食,西京寺建波斯

远人尽有如归乐,知是唐家全盛时。(十七)“西域”和“南海”,是中外交流的两大通道,汇聚着不同类型的古代文明,因内涵丰富多彩而成为中外交流的两大研究领域。《咏史》诗发其端绪,功不可没。饮水思源,后辈对先驱应有所敬畏,才可避免传统的断裂,从古色古香中辨认出前瞻性。正是观堂先生王国维,既开创一代学术风气,又孤明先发地提示了整套治学轨则。按陈寅恪先生所作的概括,共有三项:“一日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二日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

本书目录

导论

一 明清之际的中西会通

吴历研究的学术史

三 本书立论依据和资料基础

上编 吴渔山生平及其时代

第一章 家世及早年经历

一 名贤后裔

二 儒学之师承

三 诗画琴书之师承

四 潦倒生涯

五 北京之行

第二章 遗民身世

一 新一代遗民

二 遗民志节

三 遗民心声

四 与南明的关系

五 体恤民艰

第三章 人生信仰的转折

一 师友与佛道

二 游于佛道

三 专注天学

四 学道三巴

五 天君泰然

第四章 天学之师

一 晋铎金陵

二 十年海上

三 秉铎嗲城上

四 秉铎城下

五 最后岁月

下编 吴历的华化天学

第五章 天学与儒学

一 伦理之间

二 概念之间

三 词义之间

第六章 天学与佛道

一 天学与佛教

二 天学与道教

三 天学与民间宗教

第七章 天学与中国文学

一 天学诗

二 天学散曲

三 天学文

第八章 天学与中国书画

一 扎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

二 载道与传道

三 中西画比较研究

第九章 对天主教义的表述

一 三位一体与基督论

二 圣事与七克

三 救世论与末世论

第十章 中西文化交流的其他方面

一 自然科学与仪器

二 语言与音乐

三 风俗与物品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

图版一 《练川名人画像》卷下吴历

图版二 吴渔山《湖天春色图》

图版三 吴渔山《墨井草堂消夏图》(局部)

图版四 墨井道人《三巴集》第三页

图版五 墨井道人《三馀集》第九页

图版六 吴历《写忧集》首页

图版七 吴渔山《墨井诗钞》首页

图版八 吴渔山《岑蔚居产芝图》题及题咏

图版九 吴渔山《除夕二首》、《元旦二首》书影

图版十 吴渔山《致王石谷尺》

图版十一 吴渔山墓碑拓片

后记

参考资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