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法雨寺

涪陵聚云山峰顶的法雨寺,是一个传承佛教文化的处所。寺庙所在的山峰,平均海拔360多米,除南侧有狭小呈凹形的山脊与山顶相连外,其余三面均为悬崖峭壁,人们要到达山顶,只有通过北侧坡度很陡的上千级石梯才能到达。

历史

根据寺内现存残碑“唐贞观十二年始建阎王殿于山巅”的记载可知,聚云山早在公元639年就开始建有寺庙。在上千年的沧桑岁月里,寺庙数经兴废,先后取名为白云观、龟龙寺、东岳庙、赛丰都、天子殿等。据说,清康熙十七年(1678),康熙帝巡视涪州,赞叹法雨寺“香火旺盛,庙宇恢宏,外展博大,内含精深,好一个精致佛门圣地”,高兴之余赐黄金三千两,以申供养。此后,寺僧为感皇帝功德,建殿堂一座,命名为“天子殿”。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涪州知州、满洲人国栋将其更名为“聚云寺”,并以《聚云山晚归赠源澈上人》为题赋诗二首,其一:“千峰环古刹,石蹬入云层。暂作偷闲客,欣逢竹院僧。人随明月到,心与大江澄。归路何愁晚,回头有佛灯。”

景点

聚云山半山临江一侧的山崖上有一“神仙洞”,相传为南齐第六位皇帝肖宝卷的衣冠冢。洞深5米左右,内有水井一口。此处崖险壑秀,清凉幽静。洞右石壁上刻有长宽均在50厘米左右的“福地洞天”四字,还有落款为“民国丁卯年(1927)四川平武人杨唐书”的、高宽均在2米左右的“佛”字古迹。

聚云山山脚临长江岸边为原龟门关古迹,是涪陵区古代城周五关之一,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1949年11月28日,解放军的一个营率先在此突破敌军防守,从西进军涪陵城。

重修

抗战时期,天子殿及其周边树木茂密,为涪陵地方政府及居民躲避敌机轰炸的主要场所,后来这里也曾设立过游民改造所等。1958年后,聚云山的林木逐渐被砍伐,寺庙亦毁损垮塌。目前,有关部门已复建了法雨寺的天王殿、神仙洞、天子殿等建筑。

传说

龟门关聚云山

古时候,相传涪州城数里外的长江中,有一只大乌龟修了上千年的道法,没成正果,却成了一只“乌龟精”。“乌龟精”在江里兴风作浪,掀翻了无数船只,吃了不少人畜。故人们把此处称为“龟门关”。滩急浪险且谈龟色变。

释迦佛祖与观音菩萨驾着祥云经过涪州上空,见此地妖气冲天,飞沙走石。江中的“乌龟精”在使妖法,打翻船只,正准备吃人。释迦佛祖大发慈悲,命观音菩萨作法,移来大山一座,将“乌龟精”压于山下。从此,船只过往平安,普众称颂不已。时人将此山命名为“聚云山”,山上又建了一座“法雨寺”,供奉释迦佛祖和观音菩萨,法雨寺历代香火不断,表达了普众的感恩之情。

唐明皇到涪州

据说唐明皇和他的文武官员乘座“龙舟”,路经“龟门关”,忽听山顶有钟鼓、木鱼、念佛、颂经声音。唐明皇出舱观看,见天空祥云升腾,香烟缭绕,便令:“就此靠船”。唐明皇率众臣步行登山,行至“法雨寺”,摆了香案,献银千两,向佛祖和观音菩萨叩头跪拜。祈求“保佑唐朝,繁荣昌盛,国泰民安”。拜后,“法雨寺”的长老和尚呈上“涪州荔枝”请皇帝品尝。唐明皇食后称赞:“味道好极,真乃果中佳品”。即令近臣将余者带回长安,赐与贵妃。杨贵妃见“涪州荔枝”色红可爱,放口餐曰:“肉白汁甜,人间美味”。至此以后,杨贵妃得了涪州荔枝的心病。每逢荔枝成熟季节,她便请皇帝传旨,差快马到“涪州荔枝园”选摘荔枝。 “涪州天宝荔枝”由此得名。涪州聚云山“法雨寺”和“涪州天宝荔枝”在大唐时就誉满京都,中原地区弛名。

康熙大帝

清代康熙十七年,康熙大帝率众臣巡视重庆市。舟过“龟门关”时,忽闻山中传来梵呗天乐,康熙听罢,精神为之一振。问曰:“此乃何处?”臣回曰:“此乃涪州聚云山法雨寺。”康熙令停龙舟,率众拾级登山。康熙阔步山巅,近观寺院周围古木参天,祥云缭绕;远眺涪陵区古城,山峦起伏,浩浩长江悠悠千里。顿感奋曰:“此寺院香火旺盛,庙宇恢宏,外展博大,内含精深,好一个精致的佛门圣地!”高兴之余,康熙赐法雨寺黄金三千两,以充寺资。从此,法雨寺香火更盛,名噪一时。

康熙十九年,涪州聚云山“法雨寺”扩建殿堂一座,寺僧为记述皇帝天子的功德,便将此殿命名为“天子殿”。

乘车线路

在重庆朝天门、龙头寺交通广场汽车站乘坐长途汽车抵达涪陵,也可以在重庆坐快艇到涪陵。在涪陵区乘坐公交或打车在涪陵长江大桥南滨江路口下车步行上山即到法雨寺。

参考资料

收藏!涪陵这7个古迹超值得打卡,去过3个以上的就很厉害了!.微信公众平台.2024-09-2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