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咬鹃

古巴咬鹃(学名:Priotelus temnurus)是咬鹃科鸟类的一种,是古巴特有的鸟类,也是古巴的国鸟。古巴的三色国旗图案也采用了古巴咬鹃的羽色。它与海地咬鹃共享一个属。古巴咬鹃有两个亚种,分别是指名亚种P. t. temnurus和P. t. vescus。这种小型攀禽的羽色艳丽,具金属光泽,头颈部呈深蓝色,眼睛鲜红色,上喙黑下喙红。

形态特征

古巴咬鹃体长23~28厘米,体重为47至75克,翼展约25~35厘米;头颈部呈深蓝色,眼睛鲜红色,上喙黑下喙红,内有锯齿状角质,背部深绿色,略带金属光泽,胸部白色,腹部红色,脚爪黑色,两翼夹杂有黑白条纹,尾羽呈月牙形;雌性雄性略小,明显区别之处在于雌性腹部的红色略显苍白。成鸟的面部为黑色,头顶和颈部呈暗金属蓝色,背部和尾部呈金属绿色,腮部、下巴和喉部为白色,胸部和上腹部为浅灰色,下腹部和尾下覆羽为红色。尾部呈楔形,内侧羽毛呈闪亮的蓝黑色,外侧羽毛基部为蓝黑色,大部分为白色。幼鸟的羽色与成鸟相似但较为暗淡。

栖息环境

古巴咬鹃栖息于原始森林、次生林、灌木地和水域附近的小型林地,喜欢在潮湿阴暗的地方生活,海拔较高的地方更为常见。

生活习性

单独生活,白天栖息于溪流附近。虽然飞行速度极快,但这种鸟生性懒惰,通常栖止在灌木丛中或高枝上啁鸣啭,古巴当地土著根据其叫声给它起的名字叫做guatiní。

古巴咬鹃属于杂食性鸟类,食物包括种子、水果、昆虫等。

繁殖

古巴咬鹃繁殖期为4月至7月,每年3~6月间交配繁殖,一雄配一雌,夫妻筑巢于树洞中或被啄木鸟科遗弃的洞内,雌鸟每次产卵3~4枚,孵化期约14~21天,雌雄共同育雏,益鸟出壳一月后羽翼渐丰,两个月大时即可独立生活,新生幼鸟的翅中保留有一双原始的爪,成年后消失。

分布范围

古巴咬鹃的指名亚种分布于古巴主岛和卡马圭省沿岸的一些大型小岛,vescus亚种仅分布于青年岛。在古巴主岛上它们较为常见,但在小型离岸小岛上较为稀少。

文化

几乎所有咬鹃科的鸟类都像鲁迅先生笔下的脾气暴躁、养不过夜的“张飞鸟”一样,不可于樊笼,否则不久就会烦躁忧郁致死,古巴咬鹃也不例外,这种不羁的性格恰如其分的反映了古巴人民热爱自由的精神,因此它被选定为该国的国鸟

保护级别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将古巴咬鹃列为无危物种,但由于森林砍伐和栖息地破碎化等人为威胁,其种群数量可能在减少。目前已名列IUCN红色名录。

参考资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