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雄梅关

南雄梅关,位于广东省韶关南雄市梅岭顶部,被称为“岭南第一关。梅关,古称秦关,又称横浦关,宋时立关于梅岭上,并刻有“梅关”二字,遂称梅关。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景区。

建设背景

梅关位于距南雄市约30公里大庾岭顶部。梅岭为五岭(大庚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越城岭)之一大庚岭东段,大庚岭横亘广东、江西省两省之间,全长200多公里。梅岭海拔只有400多米,但它处于大庚岭之咽喉,地势险要。在秦朝以前,五岭之南属南蛮之地,被古王朝列为疆域之外,那时的岭南车马不通,人烟稀少。

梅岭自越人开发后,成了中原汉族南迁的落脚点,中原文化逐步在梅岭生根开花,并向岭南传播开去。梅岭既是古战场,也是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工农红军多次战斗过的地方,陈毅曾带领部队在这一带坚持了三年游击战,并在临危之中写下了《梅岭三章》,使梅岭的知名度更高。

梅关被两峰夹峙,虎踞大庾岭,如同一道南雄梅关城门将广东、江西隔开。南雄梅关历来是南北交通要通,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史称南雄"居五岭之首,为江(西)、广(东)之冲"、"南北咽喉,京华屏障"。南雄的县名也与梅关有关,南雄乃南粤雄关,而雄关指的就是梅关。现存的关楼建于宋嘉佑年间,为砖石结构,古朴雄伟。南雄知府蒋杰在关楼上立匾题刻,北面门额署着"南越国雄关"四字,南面门额则写着"岭南第一关"在关北侧,有一块高2.4米、宽1.4米的石碑。上刻"梅岭"两个楷书大字,每字约6平方尺,字体刚劲有力。这块碑为清康熙年间南雄知州张凤翔立。关楼两侧有一对联"梅止行人渴,关防暴客来"。

梅岭设关始于秦朝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其策略是对北方筑长城以南雄梅关防御匈奴,对南方则开关道,积极开发岭南。公元前213年,秦在五岭开山道筑三关,即横浦关、阳山关、湟鸡谷关,打开了沟通南北的三条孔道。横浦关就筑在梅岭顶上,因此梅关在秦时称横浦关也称秦关,后来横浦关为战争所毁。从汉至唐,梅岭只有岭之称,而无关之名。宋嘉佑年间建关楼后,南雄市历代州、县均有修葺关楼,使梅岭关楼保存至今。

梅岭古道始通于秦汉。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张九龄路过梅岭,见山路险峻难以通行,便向李隆基谏言开凿梅岭,当时因发展经济的需要,唐皇下召宰相张九龄负责扩展梅岭古道。此项工程浩大,经过艰辛努力,终于开通了大庾岭古道。在古道庚岭新路口南山脚下古道上的六祖庙和有座"夫人庙",它是后人为纪念张九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功德和感戴张夫人戚宜芬支持丈夫的事业而建造的,当中还有个感人的故事。

古道开通后,南北交通大为改观,梅岭古道成了连接南北交通的主要孔道。使当时的百里梅岭古道一片繁荣。据史料记载,梅岭古道"长亭短亭任驻足,十里五里供停骖,蚁施鱼贯百货集,肩摩踵接行人担"。

梅岭古道的重要作用,使历代官府都十分重视,不断对古道进行修建,工程较大的要算明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南雄市知府郑述用石砌古道,并在道旁补植松梅。随着粤汉铁路、雄余公路的开通,梅岭古道完成了南北主要交通孔道的历史使命。

名称由来

大庾岭的得名相传是根据南迁越人首领梅绢的姓氏得来的。因为梅绢是首率队的拓荒者,后来又因破秦有功而受项羽封为十万户侯,因此人们就把这一带称之为梅岭。

梅岭得名的另一说法是梅树多梅树,故称梅岭。梅岭的梅花树遍布岭南岭北,每到冬天梅花怒放,漫山遍野,成了梅花的世界。“庚岭寒梅”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四大探梅胜地之一,梅岭的梅花有两个特点:其一,据《南雄府志》记载:“庚岭梅花微与江南异,花颇似桃而唇红,亦有纯红者。岭上累经增植,白者为多。”其二,由于岭南岭北气候的明显差异,出现了南枝先开,北枝后放,界限分明的奇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登梅岭赏梅赋诗云:“梅花开尽杂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梅果尝庚岭寒梅煮酒,要看红雨熟话梅。”他从岭上梅花到古道行人,从梅花开放到花落、梅熟都作了生动的描绘。

交通信息

可从韶关汽车站搭乘前往南雄汽车站的班车,然后转乘前往大余县的班车,跟司机说一声在梅关古道下,下车后往北步行约10分钟即可到售票处。

南雄市有直接到珠玑古巷,梅关古道的班车,半小时一辆,在新城汽车客运站、青云桥、繁荣市场、明乐超市、市政府、八一市场、客运总站都可以上车。

参考资料

岭南名郡: 广东韶关五个值得一去的旅游景点, 爱旅游的一定去看看.安科网.2024-10-0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