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土蜗

小土蜗壳(学名:Galba pervia),又名鸭姆螺、小椎实螺、椎实螺、痕螺,是椎实螺科土蜗属的动物。常栖息于湖泊以及小溪沿岸的静水带。

形态特征

小土蜗壳的贝壳小型或中等大小,壳质薄,外形呈卵圆形。壳高约为12毫米,宽8毫米。有4—5个螺层,皆外凸,不倾斜,缓慢均匀增长,并呈阶梯状排列,螺旋部宽圆锥形;体螺层膨大。缝合线浅。壳面淡褐色或黄褐色,具有明显的生长纹。壳口呈卵圆形,其高度等于或大于螺旋部的高度,外缘锋利,内缘贴覆于体螺层上,轴缘宽、垂直,或稍扭转。脐孔较宽被轴缘覆盖。

分布范围

分布广泛,包括俄罗斯、蒙古、朝鲜日本菲律宾印度缅甸马里亚纳群岛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多个省份。

生活习性

小土蜗壳栖息于各种静水和缓流水域,中国各地皆见。卵生,卵产出后包裹于卵袋内,在25℃情况下,8~12天可孵出幼螺,约两个月幼螺可发育成熟。为肝片吸虫和大肝片吸虫的主要中间宿主,亦为引起皮炎的程氏鸟毕吸虫、包氏毛毕吸虫和卷棘口吸虫的中间宿主。

栖息与繁殖

肝片吸虫的虫卵在温暖(15~30℃)的气候条件下,经10~20天发育成毛蚴,从卵中孵出,在水中游泳。遇到中间宿主小土蜗等,即钻入其体内继续发育,经胞蚴、雷蚴、子雷蚴阶段,产生尾蚴。从毛蚴进入螺体至尾蚴成熟逸出,约需50~80天。

尾蚴在水中作短时间活动后,附着在水草中形成囊蚴,随动物食草或饮水而进入终期宿主体内。囊蚴在牛、羊小肠脱囊,幼虫穿过肠壁进入腹腔,从肝表膜钻入肝实质,或经过肠静脉经门脉循环进入肝脏,在肝内逐渐发育成熟。成虫寄生于胆管,从动物摄食囊蚴至虫体成熟排卵,约需2.5~4个月。

参考资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