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户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含义。在南北朝时期,土户指的是在当地户籍上登记的人口,相对应的是流民、侨民、城民。到了唐朝,土户又被称之为土著、土民,与客户相对。
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频发,导致人口流动加剧。在这种背景下,形成了土民集团和流民集团。这些群体之间的关系常常紧张,甚至出现冲突。此外,在北朝时期,还出现了城民与土民之间的矛盾,这实际上反映了政府与地方势力之间的对立。
隋唐统一后
隋唐统一后,实行了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度,促进了自耕农的发展。此时的土户主要指那些在本地区接受分配的土地并缴纳租税和服劳役的居民。然而,随着赋税负担加重和土地兼并现象的加剧,许多人均田农民失去了土地,成为了流民。到了唐朝中期,土户与客户的比例约为三分之二对三分之一。客户中大多数人是因为失去财产而离开家乡,但也有一些是为了逃避赋税而将财产转移至其他地区的地主或官员。
两税法实施后
建中元年(780年),两税法的实施改变了土户的概念。无论原本是土户还是客户,只要有资产,就会被列入当地的正式户籍。相反,如果没有资产,则不会被纳入国家正式户籍。此后,正式户籍中的居民通常被称为主户,而不是土户。主户包括地主、自耕农和半自耕农,他们都是有产者;而客户则是雇佣劳动者和佃农,属于被剥削的阶层。到了宋朝,主户与客户的区别演变成了地主、自耕农与佃农的区别。尽管土户与客户的概念在习惯用语中仍被使用,但它们的意义已经有了深刻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