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武牺造铜鎏金观音像,北魏太和三年(499年),高16.5cm,通体鎏金。观音头戴冠,椭圆形面庞,修眉细目,眼角略向上翘,尖鼻。此类造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河北博物院中均有收藏,为北魏中晚期常见造型,流行区域在北方的河北、河南省一带。观音像衣纹、衣饰刻划精细准确,披帛飘逸飞动令人称道。
基本信息
名称:郭武牺造铜鎏金观音像
年代:北魏太和廿三年
尺寸:高16.5cm。
作者:郭武牺
类别:观音
材料:铜鎏金
收藏:故宫博物院
详细简介
【郭武牺造铜鎏金观音像介绍】
郭武牺造铜鎏金观音像,北魏太和廿三年(499年),高16.5cm。
像通体鎏金。观音头戴冠,椭圆形面庞,修眉细目,眼角略向上翘,尖鼻。右手持长茎莲,左手握披帛一角,披帛缠绕其袒露之上身,下著裙,足,直立。背靠舟形背光,火焰纹。背后一侧一供养人手持香花,礼拜另一侧的释迦牟尼,释迦牟尼著圆领袈裟,结坐,形象高大庄严,与供养人形成鲜明的对比。像底部为外侈四足座,正面为二供养人,一男一女,他们是造像的出资者和供奉者,背面刻有发愿文“太和廿三年五月廿日清倍(信)士女郭武牺造像一区所愿从心故已耳。”太和为拓跋宏年号,廿三年即公元499年,“已”当是“记”或“纪”的俗写。
此类造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河北博物院中均有收藏,可视为北魏中晚期一种常见的造型,流行区域在北方的河北、河南省一带。这类观音像对衣纹、衣饰的刻划非常精细、准确,披帛的飘逸飞动尤其令人称道。
此像曾经尊古斋主人黄濬收藏,后入归故宫博物院。
相关内容
鎏金
鎏金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齐,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金就附着在器面不脱。关于金汞齐的记载,最初见于东汉炼丹家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而关于鎏金技术的记载,最早见于南梁。《本草纲目·水银条》引梁代陶弘景的话说:水银“能消化金银使成泥,人以镀物是也。”这个记载比鎏金器物的出现晚了约八个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