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芸香

朱云香,女性,1939年出生于中国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是一名资深婺剧演员。她曾任金华市婺剧团的重要角色——头牌花旦及业务副团长,同时也是中共党员。在职业生涯中,朱云香荣获二级演员称号,并成为中国戏剧家协会、浙江省戏剧家协会、浙江省曲艺家协会的成员,同时担任金华戏剧家协会的理事职务。此外,还被聘为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艺术学校的教师,致力于婺剧艺术的传承与教育。

朱云香自15岁起开始学习婺剧表演,展现出对戏曲艺术的浓厚兴趣与天赋。在18岁时,她便以出色表现成为《僧尼会》中尼姑角色的首位演员,标志着她艺术生涯的一个重要起点。

在其艺术生涯中,朱云香创作了多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包括《花田八错》、《二度梅》、《拷打提牢》、《扬八姐闯幽州》以及《送米记》等,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她的演技实力,也为婺剧艺术的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人物经历

早年历程

朱芸香自幼受婺剧艺术影响。其父朱有桐是村锣鼓班的二胡演奏者,擅长二胡且能准确演绎旦角唱腔。

3岁起,朱芸香便能跟随锣鼓班演奏的节奏准确击拍。

10岁时,朱有桐在村内组建秧歌队与小戏队,旨在宣传解放军战胜“细菌战”及除四害等时事,朱芸香积极参与其中,表现突出。

演艺历程

1952年,小学未毕业的朱云香开始正式进入科班学习戏曲,其父朱有桐成为其婺剧启蒙导师。朱有桐认为女儿具备戏曲天赋,遂决定放弃稳定的打油车会计工作,携女及一众演员外出巡演。随后,朱云香加入金华市婺剧团深造,著名婺剧演员陈美芸(艺名东美囡)鉴于其勤奋好学、对艺术专注的态度,传授了200出剧目给她。朱云香迅速在剧团中崭露头角,频繁在丽水市温州市衢州市杭州市等地演出,以其扎实的唱功和武功底子,以及精准的表演风格赢得了观众的认可。

1952年,在全区大汇演中,朱云香凭借在《三娘教子》中的表演脱颖而出,荣获大奖。

朱芸香于1960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她的演艺生涯中,她秉持着“致力于创作优质剧目,服务于人民大众”的原则。这一信念贯穿其职业生涯,直至退休前,她都保持着高度的敬业精神。

1963年,在演出《二度梅》时,因舞台灯光设置失误,朱芸香不慎从两米高的舞台装置上跌落,导致腰椎骨折及脑震荡。尽管面部受伤严重,鲜血渗透纱布,她仍坚持完成演出直至结束。

退休后,朱芸香继续活跃在婺剧金华市演艺领域,贡献自己的力量。早年因伤未得到及时妥善治疗,留下了健康隐患,时常受到病痛的困扰。然而,这并未削弱她对婺剧事业的热爱与投入,她依然满怀热情地为推动婺剧发展而努力。

个人经历

情感经历

朱芸香不仅在演艺事业上耕耘终身,更让她感到自豪的是,她建立了一个著名的“婺剧世家”。其丈夫王兆兴,同为金华婺剧团的老生演员,现已退休。朱芸香提及,王兆兴在多方面展现出比自己更为出众的才华与文化素养,她的职业生涯中,王兆兴给予了诸多帮助与指导。在昔日的演艺生活中,两人常就舞台表现、演出心得进行深入探讨;步入晚年,他们依旧会为艺术上的某些细节进行争论,保持对婺剧艺术的热爱与追求。

家庭情况

朱芸香的大儿子王晓文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目前担任金华艺校的婺剧教师职务。小儿子王小平则是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的团长,领导剧团八年间,他既传承了传统,又勇于革新,为婺剧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诸多实质性贡献。朱芸香一直向两个儿子灌输的理念是,对婺剧事业应持之以恒,不可轻言放弃,“婺剧事业,要走到底,走到头,不要半途而废”。。

谈及小儿媳陈美兰,朱芸香对其赞赏有加。陈美兰是中国戏曲界“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与“文华奖”的获得者,她在婺剧领域的投入与热爱广受业界认可。陈美兰技艺精湛,能自如驾驭青衣、花旦、刀马旦等多种角色,表演细腻、唱腔优美、扮相俊俏、眼神明亮、身段灵活,成功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角色。朱芸香常观看陈美兰排练,并提供建议。面对儿媳的辛勤付出,朱芸香虽感心疼,但陈美兰却说:“人一旦认真,就会永远认真。人是需要精神的。”

朱芸香的孙子们正茁壮成长,他们掌握了多种才艺,包括架子鼓二胡演奏及婺剧表演中的“小和尚”角色,其表现之生动逼真,预示着婺剧的下一代及更年轻一代有望在未来崭露头角。

参考资料

朱芸香.浙江省人民政府.2024-08-10

朱云香:婺剧,是我追求一生的艺术.搜狐网.2024-08-10

家风好故事,听听金华的党员怎么说.浙江党建.2024-08-1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