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旧赋

《感旧赋》是唐代皇帝李世民创作的一篇散文。此赋先叙述岁暮观岳时对往日欢乐的回忆,然后追溯隋末丧乱后自己奋起平乱的情景,接着议论“人易新,物难旧”是造化常经而圣贤难改的,最后铺写感旧情绪中显现的洛阳市形象。全赋构思布局颇具章法,情中有景,情景融合,难解难分。

作品原文

感旧赋

惟端之余隙,属凝阴于暮年。时观兵于九伐,聊息驾于三川。登临原隰。怅望郊,览绮纨之游践,观畴昔而依然。地不改其城阙,时无异其风烟;想飞盖于河曲,思解佩于芝田;挟弹铜驼之右,连金谷之前。薪指倏其代谢,舟壑俄而贸迁。属隋季之分崩,遇中原之丧乱。濯龙变为污池,平乐化为京观。天地兮厌,人神兮愤惋。遂收袂而电举,乃奋衣而云翔。据三秦兮凤,出九谷兮龙骧;挥宝剑之虹彩,回雕戈于日光;扫枪兮定六合,廓氛兮静八荒。昔总戎于藩屏,今拱已于岩廊。营余故柳,垒有残墙。怀壮龄之慷慨,抚虚躬而自伤。观世俗之飘忽,鉴存亡于宇宙。林何春而不花?花非故年之秀;水何日而不波?波非昔年之溜。岂独人之易新,故在物而难旧。岁月运兮寒复暑,日月流兮夜还昼。信造化之常经,孰圣贤之可救?于是停舆郊郭,极眺山川,信兹都之壮丽,乃卜宅于姬年。兴亡兮代袭,隆替兮相沿。惟在德而为故,实弃道而难舍。仰烟霞兮思子晋,俯浩汗兮想张骞。叹高踪之靡睹,嘉令誉之空传。聊凭轼而静虑,怀古人而怅焉。况复气结隆冬,岁穷余律。对洛景之苍茫,听寒风之萧瑟;云散叶而无蒂,雪凝花而不实;雾岭断兮疑连,烟林疏兮似密。节物同于前载,欢忧殊于日。扣沉思而多端,寄翰墨而何述?

注释译文

注释

1.问罪:宣布对方罪状,加以谴责,出师征伐。问,告。东夷:这里指高丽

2.言:语助词。洛邑洛阳市

3.聊:姑且,暂且。暇景:空闲时间。

4.散虑:漫步散心。郊:邑外。:京都地区。洛阳为唐之东都,故称邑外为畿。

5.流眄(miǎn):流转目光观看。

6.弱龄:少年。

7.曩(nǎng)日:昔日。

8.缅(miǎn):遥远的样子。

9.抚:握着马缰绳。

10.握管:执笔。

11.端扆(yǐ):正坐君主座位。扆,户间画有斧形的屏风。《荀子·儒效》;“周公屏姬诵而及秦武王,履天下之籍,负扆而坐,诸侯趋走堂下。”王充《论衡·书虚》:“户牖之间曰扆,南面之座位也。”

12.阴:这里指阴室,太庙祀殇子之室。

13.九伐:制裁诸侯违犯王命行为的九种办法。《周礼·夏官·大司马》:“以九伐之法正邦国:凭弱犯寡则(削地)之,贼贤害民则伐之,暴内陵外则坛(撤职)之,野荒民散则削之,负固不服则侵之,贼杀其亲则正之,放弑其君则残之,犯令陵政则杜之,外内乱、鸟兽行则灭之。”

14.息驾:停止车驾。三川:这里指洛阳地区。秦庄襄王时置三川郡,辖地约在今洛阳市西南一带,因有伊、洛、河三川,故名。

15.隰(xí):新开垦的田。

16.壥(chán):同“”,百姓居地。

17.绮纨(qǐ wán):富贵子弟。

18.畴(chóu)昔:往日。这里指往日游践之所。

19.飞盖:犹飞车,驾车奔驰河曲县:河岸。

20.解佩:指弃笔从戎。佩,文官饰物。鲍照《拟古诗》其三:“解佩袭犀渠,卷奉卢弓。”李周翰注:“佩,文服也。……谓弃笔从戎也。”

21.铜驼:代指洛阳市。《洛中纪》:“有铜驼二枚,在宫之南四会道。头高九尺,头似羊,颈、身似马,有肉鞍两个相对。”(《艺文类聚》卷九四引)

22.连镳(biāo):两骑相并。金谷:即金谷园,故址在今河南洛阳市西北。郦道元《水经注·谷水》:“金谷水东南流径晋卫尉卿石崇之故居。石季伦《金谷诗集序》日:‘余以元康七年从太仆出为征虏将军,有别庐在河南界金谷涧中,有清泉茂树、众果竹柏,药草备具。”’

23.薪指:燃烛的快速,比喻事物代谢变化的迅疾。《庄子·养生主》:“指穷于为薪。”朱桂曜《庄子内篇证补》:“‘指’为‘脂’之误,或假。”

24.舟壑(hè):形容世运的变化。《庄子·大宗师》:“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俄而:顷刻。贸迁:变易,改换。

25.中原:这里指河南省一带。

26.濯(zhuó)龙:园名,故址在今洛阳市西南角。《后汉书·明德马皇后纪》:“帝尝幸苑离官……幸濯龙中。”李贤注:“《续汉志》曰:濯龙,园名也,近北宫。”污池:蓄水池。《孟子·滕文公下》:“坏宫室以为污池,民无所安息。”

27.平乐:即平乐观,在今洛阳故城西。《后汉书·灵帝纪》中平五年冬,“帝自称天上将军,耀兵于平乐观。”李贤注:“平乐观,在洛阳城西。”京观:古代战争中,胜者为了炫耀武功,收集敌人尸首,封土成高冢,称为京观。

28.黩(dú):滥用(武力)。

29.愤惋:悲愤惋惜。

30.收袂(mèi):挽起衣袖。电举:迅速发兵。

31.奋衣:扬起衣襟。

32.三秦:泛称关陕一带。《项羽本纪》载,项羽破秦入关,乃三分渭河平原,立章邯为雍王,王咸阳以西,都废丘;立司马欣为塞王,王咸阳以东至河,都栎阳;立董翳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合称三秦。凤:传说中的瑞鸟。跱(zhì):独立。

33.九谷:在洛阳市张衡《东京赋》:“濯龙芳林,九谷八溪。”李善注:“九谷八溪,养鱼池。”龙骧(xiāng):龙腾跃或昂举。

34.回:映照反射。雕戈:刻有花纹的戈。

35.欃枪(chán chēng):也作“欃抢”,比喻叛逆者。《尔雅·释天》:“彗星为欃抢。”《汉书·天文志》:“孝文后二年正月壬寅,天欃夕出西南。占曰:‘为兵丧乱。”’《晋书·天文志》:“妖星……四曰天枪……五曰天欃。”六合:天地四方。

36.氛沴(fēn lì):预示灾祸的凶气。沴,天地四时之气反常而起的破坏和危害作用。八荒:八方荒远之地。

37.总戎:统帅,总管军事。藩屏:藩离屏蔽。李世民昔曾带兵作战,为唐藩屏。

38.拱己:尊崇自己。岩廊:高峻的廊庙,即朝廷。

39.营:军营。

40.垒:军营的墙壁,也指防守工事。

41.虚躬:虚体。身体虚弱,力不从心。

42.常经:正常的法度,恒久不变的标准。

43.舆(yú):皇帝的车驾。

44.卜(bǔ)宅:以占卜择定墓地。姬年:本年。

45.隆替:兴盛衰败。

46.在德:有德。

47.弃道:不守君王之道。

48.太子晋:王子晋,也称王子乔。刘向《列仙传·卷上》:“王子乔者,姬泄心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之间。道人浮丘公接以上嵩山。三十余年后,求之于山上。见柏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氏山巅。’至时,果乘白鹤驻山头。望之不得到。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

49.浩汗:广大辽阔貌。张骞西汉成固人,以通西域著闻,曾联络西域夹击匈奴,亦欲使人联系他国夹击高丽。这里代指出使之人。

50.高踪:高蹈超世行迹。

51.令誉:美好的声名。

52.律:用喉管或金属管作成的定候气的仪器。《吕氏春秋》以十二律(乐调)与历附会,以十二律应十二月,岁末为十二月,故曰余律。

53.景:日光。

54.节物:时节景物。

55.扣:缠绕,系结。

译文

我讨伐东夷,路过洛阳市,暂且借着空闲的时间,到郊外去散心。在郊外极目四望,这个地方是我少年时代游玩的地方。风云还如从前一样,花卉树木已经变了,少年时代不得永驻,转眼之间步入暮年。追想从前,那么遥远,如隔世一般,怀念过去,手执马辔,忘了回去。抒发旧日情感,便写下这篇赋作为纪念。

我治理国家的晚年,就好像深冬接近岁末一样。检阅军队制裁诸侯忤逆王命,停车休息,洛阳周围有河、洛、伊三川一带。登上地高处,悲怆地眺望郊区。看贵权公子之时游览所到之处,眼前的景物还和从前一样。洛阳市的城阙还如从前那样,四时风光还是那样。回想马车奔驰在黄河弯曲之处,在芝草生长的地方解下佩玉以赠送人;拿着弹弓在洛阳城中铜驼街玩耍,两马并驰在洛阳城西北的金谷。时光飞驰,薪传不已,世上被为永固的事物也在瞬间发生变化。正逢隋末的大乱,中原更是乱上加乱。濯龙园变为污池,平乐观称为京观。天地闭藏污浊,人与神愤怒惋惜。我当即如闪电般敛起衣袖,振衣如云般翱翔。占据三秦之地,如凤踌立般雄视天下。随高祖由太原市入据渭河平原,以雄视天下,然后由关中出兵,逐鹿中原;挥动宝剑,若彩虹一般,于日光之下舞动雕戈;扫平战乱天下太平,使八方荒远之地都平静下来。昔日平定天下时身为藩王,今天身为帝王在朝堂处理国家大事。旧营中尚有过去种植的柳树,旧垒只剩下断垣残壁。仍心怀着壮年时的激昂情绪,回顾虚弱的身体独自伤怀。人生社会变幻迅速,观察天下的生死。林中的草本,哪一个春天不着花?但花已不是去年的了;河中流水哪一天不扬波?但不是以前的波浪了。人也在新陈代谢,世界万物难以变陈旧。岁月运转寒暑交替,日月轮流升起,区分白天与黑夜。这的确是大自然的造化,哪一位圣贤可以阻挡?于是,停车洛阳市城外,极目远望山川,洛阳是一个山川壮丽的好地方,周公旦卜宅,周代定东都于此。兴亡代代相沿,兴衰也代代相沿。唯德方可以久远,背弃常道则难以保全。仰望天空中的云彩思念太子晋,俯视广大辽远的大地想张骞。赞叹见不到高卓的行迹,美好的名声空泛传扬。靠在车前的横木上而沉思,怀念古人而怅惘。何况再加上天气寒冷,现在已经是岁暮大律的时候。面对落日的苍茫景色,听寒风萧瑟。如飘散的落叶而没有柄,凝结成花而不结果。山岭断开,因云雾笼罩,似连绵不断,冬季林木叶落,枝柯交疏,因风烟笼罩,看似茂密。季节性的景物和往年一样,欢娱和忧伤的心肠与往日不同了。说起心中的思虑是多种多样的,借助文字该说些什么?

创作背景

《旧唐书·太宗纪》载:贞观十四年(640你),高丽朝服,是为臣国。贞观十六年(642年)高丽大臣渊盖苏文弑君高武,立武兄子藏为王,触怒李世民。十八年(644年)冬,太宗幸洛阳宫,“发天下甲士,召募十万,并趋平壤,以伐高丽。”“十九年(645年)春二月庚戌,上亲统六军发洛阳市。”“六月丙辰,师至安市城。丁巳,高丽别将高延寿、高惠真帅兵十五万来援安市,以拒王师。李率兵奋击,上自高峰引军临之,高丽大溃,杀获不可胜纪。延寿等以其众降。”此赋当作于贞观十八年冬至十九年春二月间,作者感时怀旧,因而创作此赋。

作品鉴赏

赏析

赋前有序,序叙述了写赋的缘由。正文可以分四个段落:自“惟端扆之余隙”至“连镳金谷之前”是首段,叙述岁暮观岳,息驾登临,览少时游践,忆往日欢乐;自“薪指倏其代谢”至“今拱己于岩廊”是第二段,由回忆追溯隋末丧乱,洛阳宫毁,自己奋起平乱,往来征战,经由藩邸而入主岩廊,这两段是倒叙型的叙事文。自“营余故柳”至“孰圣贤之可救”是第三段,这一段议论“人易新,物难旧”是造化常经,圣贤也无法改变。作者边叙边议,先论社会现象有残败;次论宇宙有存亡,世俗甚飘忽;次论自然花木山水也无永恒的存在;最后指出寒暑代谢,日月轮回是造化常经,圣贤也无可挽回。在这归纳式的议论中,作者抒发了由人生变化不居,岁月流逝无已所引起的感伤之怀,寓抒情于议论中,意味深长。自“于是停舆郊郭”至“寄翰墨而何述”,是以描写的方式进行的。首先写洛阳市城的壮丽,其次借洛阳建都的历史,透视洛阳兴亡隆替的形象变迁,借以发“在德为故,弃道难全”的感慨,把抒情渗入写景中;然后写洛阳的山水景色,并织入太子晋的传说遗迹、张骞的历史联想,使描绘抒情化,自然之景人文化,天人结合,毫无缝痕;最后总写岁暮的洛阳:写其落号苍茫,寒风萧瑟;写其云散如叶、雪凝如花;写其雾岭、烟林;结尾由自己的欢忧之情,沉思之态,透射出他意绪中的洛阳景象。作者在这一段用聚象的方式,先分后总,把感旧情绪中显现的洛阳市形象地铺写出来。

全赋构思布局颇具章法,其思维形式是多彩多变的:有叙述,有议论,有描写,又夹叙夹议,边议论边抒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融合,难解难分。句法以骈为主,散语不多,但在偶语的处理并不呆板,加上情真、景真,题材与事迹切合,景物与感情一致,所以显得自然流畅。思想格调上,因时间和心境的关系,显得基调低沉,然在低沉中,含有忧世思治的积极思想;在感伤中,含有尽人事以听天命的王者意识。

评价

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杨晓霭:此赋因览洛阳市旧迹而生感旧之情:篇中追思少壮时代,飞盖河曲、解佩芝田、挟弹铜驼、连镳金谷的豪纵生活,回忆慷慨京邑、电发中原、震荡山川、扫清八荒的威武风姿,抒发了边境禾宁而人却“忽焉白首”的深沉感慨。篇中总结兴亡代袭、隆替相沿的历史教训,借以表达招纳贤才、安邦定边的期望,并勉励自己修德全道,再建定六合、静八荒之奇功.力图国泰平安,完成守业大计。篇中夹叙夹议,情景交融。追忆昔日赫赫功业,激情昂扬;感慨时光流逝,低徊婉转。全篇“梗概而多气”,展示了身为英主的李世民的豪迈气概。(《历代赋评注》)

湘潭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赵成林:有的登临游览之作发抒人生感慨,如太宗《感旧赋》即是。(《唐赋分体叙论》)

作者简介

李世民(599年—649年),即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唐太宗,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西北),李渊皇帝李渊次子。少年征战四方,灭隋取天下,功勋卓著。武德元年(618年),为尚书令,封秦王。九年(626年)于太极宫玄武门遗址发动兵变,得太子位。旋登基,在位二十三年,文治武功,帝业空前,史誉“贞观之治”。卒,庙号李世民。重视文艺,设文学馆、弘文馆,招延奖掖文士。亲自修史,勤奋执笔,诗文均有成绩。《旧唐书·经籍志下》著录《唐太宗集》三十卷,《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四十卷,《全唐文》录其文七卷,其中赋五篇。

参考资料

感旧赋.360个人图书馆.2023-11-2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