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城镇,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最北端,是洪洞县下辖的一个镇。东邻兴唐寺乡,东南接明姜镇,南连大槐树镇,西南隔汾河与辛村镇、堤村乡相望,北与霍州市辛置镇相邻。镇人民政府距县城约15千米。赵城镇总面积84.52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户籍人口为80128人。赵城镇下辖1个社区和28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东街村。
赵城镇的历史可追溯至1949年,当时属于赵城县城关区、一区和三区。1958年设立赵城公社,1984年建立赵城镇。2011年末,赵城镇农民人均收入为7317元。2019年,赵城镇共有工业企业51个,其中包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个,以及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的综合商店或超市31个。
历史沿革
1949年,属赵城县城关区、一区、三区。
1954年,分属赵城镇和杨堡、孙堡、连城、跑蹄、侯村、耿峪、仇池7乡。
1956年,分属跑蹄、涧头2乡。
1958年,为赵城公社。
1984年5月,复为赵城镇。
2001年3月,南沟乡并入赵城镇。
地理环境
赵城镇位于洪洞县北端,东接兴唐寺,北连霍州市,南与大槐树接壤,西与堤村乡隔汾河相望。原为赵城县治,后赵城与洪洞合并,遂废。
全镇有41个行政村,8.6万余人,总面积8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1000亩。赵城城市建设初具规模,镇区面积约5.4平方公里,形成了“三纵四横加外环”的城市框架,“三纵”是:霍侯路、开拓路、南北大街;“四横”是:赵克路、永安街、平安街、长安街。
位置境域
赵城镇南与大槐树镇相连,西南与辛村镇、西与堤村乡隔汾河相望,北与霍州市辛置镇毗连。人民政府驻东街村。 行政区域总面积84.52平方千米。
水文
赵城镇境内河道属黄河流域。主要河道有汾河1条,从北至南流经境内北堡、南堡、烧瓦窑、北街、西街、东街、南街、南关、瓦窑头、古屯、沟里、湾里、杨堡、王开14个村,长17千米。
自然灾害
赵城镇主要有冰雹、干旱、洪涝、风灾、霜冻、大雪等。旱灾年均发生0.9次,主要发生在2~6月,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1997年6月赵城地区,持续4个月的干旱,秋作物减产3~8成,部分绝收,直接经济损失4900万元。
洪涝灾害年均发生0.2次,主要发生在6~9月,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1993年8月4日赵城汾河沿河地区,汾河洪水流量达2400立方米/秒,赵城护城坝被冲毁,死亡6人,冲毁土地1890亩,经济损失7300万元。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61年,辖25生产大队。
1984年5月,辖32个行政村。
2001年3月,增设9个行政村。共辖4个行政村。
区划详情
截至2020年6月,赵城镇辖1个社区、28个行政村。 镇人民政府驻东街村。
人口民族
2011年末,赵城镇辖区总人口7.96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8万人,城镇化率22.6%。另有流动人口4300人。总人口中,男性40062人,占50.33%;女性39538人,占49.67%;14岁以下1.44万人,占18.1%;15~64岁5.9万人,占74.14%;65岁以上6200人,占7.76%。总人口全部为汉族。2011年,人口出生率10.6‰,死亡率4.9‰,人口自然增长率5.7‰。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943人。
截至2018年末,赵城镇镇户籍人口80459人。
人口数据
总人口8.6万余人。
2020年11月1月,常住人口为64686人。
经济
农业
2011年,赵城镇耕地面积6.21万亩,人均0.8亩;可利用草地0.12万亩,林地面积0.17万亩。2011年,农业总产值2.3亿元,比上年增长9.7%,农业增加值占全镇生产总值的11%。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25525吨,人均320.7千克,其中小麦8910吨,玉米9100吨,薯类7515吨。主要经济作物有蔬菜等。2011年,赵城镇蔬菜种植面积2335亩,产量1168吨,其中番茄283吨,莲藕375吨,黑丽圆茄182吨,黄瓜213吨,白菜265吨。
畜牧业
赵城镇
赵城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牛、羊、兔、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2.98万头,年末存栏1.84万头;牛饲养量3185头,年末存栏2260头;羊饲养量1.13万只,年末存栏8830只;兔饲养量1.87万只,年末存栏1.21万只;家禽饲养量24.4万羽,上市家禽26.4万羽。2011年,生产肉类1760吨,其中猪肉1230吨,牛肉83吨,羊肉78吨;禽蛋3740吨,牛奶18吨;畜牧业总产值729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7%。
林业
截至2011年末,赵城镇有林地面积5800亩,其中防护林1000亩,经济林1100亩,农民住宅四旁树木38.8万株,林木覆盖率19.8%,活立木蓄积量5.32万立方米。2011年,赵城镇水果种植面积1100亩,产量903吨,主要品种有苹果、枣、桃,其中苹果532吨,枣238吨,桃93吨。
2011年,赵城镇有大型农业机械246台。
工业
2011年,赵城镇工业总产值达到21.3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工业增加值占全镇生产总值的32%。2011年,赵城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家,职工7497人,实现工业增加值2.4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3家,职工6515人。销售收入达到亿元以上的企业2家,其中10亿元以上的1家。
第三产业
商业
2011年末,赵城镇有商业网点1553个,职工5600人。2011年,赵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7亿元,比上年增长18%;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2.12亿元,比上年增长9.7%。
邮政业
2011年末,赵城镇全年投递国内函件9.64万件,国内汇票业务完成350笔,国内异地特快专递信件完成2800件,征订报纸1800份、期刊8500册,业务收入83.6万元。
电信业
2011年末,赵城镇有电信企业3家,服务网点45个;全年电信业务收入3882.72万元。
文化
名称由来
西周时,周穆王封造父于此;春秋时期为赵鞅(即赵简子)食邑,故名赵城。
交通
赵城镇有铁路南同蒲线过境,设赵城1个站。108国道过境。县乡级公路4条,总长27千米。
社会
文化事业
2011年末,赵城镇有各类文化艺术表演团体3个,文化站1个,农家书屋42个。文化行业从业人员126人。2011年末,有中央、省、市、县等100多个电视频道在本地落户,有线电视用户4583户,电视综合覆盖率100%。
教育事业
2011年末,赵城镇有幼儿园39所,在园幼儿2780人,专任教师165人;小学31所,在校生6121人,专任教师643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5所,在校生5103人,专任教师356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和教育机构45所。
医院卫生
2011年末,赵城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81个,其中卫生院2年;病床129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1.6张。专业卫生人员119人,其中执业医师56人,执业助理医师25人,注册护士26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5人。2011年,赵城镇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14536人次,住院手术495台次,出院病人6579人次。
2011年,赵城镇有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9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8%。
体育事业
2011年末,赵城镇有100%的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23.8%。
2011年,赵城镇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442户,人数1780人,支出12.2万元,比上年增长54.6%。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683户,人数2434人,支出362.59万元,比上年增长24%,月人均124.14元,比上年增长29.3%;农村五保集中供养7人,支出2.83万元,比上年增长34%;农村五保分散供养181人,支出72.87万元,比上年增长34%;农村医疗救助153人次;农村临时救助200人,支出3.41万元,比上年增长34%。自然灾害受灾人口123人,农作物受灾面积934.6亩,直接经济损失28.04万元,救灾支出6.21万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37人,抚恤事业费支出75.39万元,比上年增长10.32%。
基础设施
邮政电信
2011年末,赵城镇有邮政网点1个,投递路线单程总长度25千米,投递点42个,乡村通邮率100%。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8万门,固定电话用户1.07万户,比上年增加620户,电话用户普及率47.53%,比上年提高2.76个百分点;移动电话用户5.14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64.55%;光缆线路总长达10236千米,主干电缆达2422对千米,互联网端口总数6100个,其中已占用端口总数4800个,宽带接入用户4800户,比上年增加900户。
道路
2011年末,赵城镇镇区道路总长度18千米。
公共交通
2011年末,赵城镇镇区开通公交汽车线路7条,公交运营车辆53辆,年客运量76万人次。
给排水
2011年末,赵城镇镇区自来水厂1座,铺设干线水管369千米,年工业用水4675万吨、生活用水362.19万吨,居民自来水普及率100%,年人均生活用水45.51吨; 排水管道1439千米,污水处理厂1座,日污水处理能力10000吨,工业废水处理率75%。
供电
2011年末,赵城镇镇区35千伏变电站(所)4座,主变压器8台,总容量3.21兆伏安,高压输电线路5条,总长度131.6千米,用电负荷393万千瓦。综合电压合格率96%,供电可靠率99.9%。
园林绿化
2011年末,园林绿地面积139.9公顷,其中公共绿地36.8公顷,绿化覆盖率1.7%。
文明建设
洪洞县赵城镇官庄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中率先发展,典型示范,通过了全县10个有关行政部门的验收,步入申报省级生态文明村的行列。
官庄村近几年来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培育新型农民为基础,逐步把本村建设成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7031元,全村710亩耕地由两户农民耕种,建起了300亩高产稳产田,410亩果园,并通过“产学研”与山西省农科院、省小麦研究所等单位建立了广泛长期的合作关系,定期对农民进行环保及农作物高产知识等专题讲座,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素质,全村污水处理、农用地膜回收率、普及农民环保科技知识教育等15项指标全部达到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该地省级生态文明村的申报,将为该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树立光辉的典范。
参考资料
洪洞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通知公告-.洪洞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21-06-22
2020年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行政区划.2021-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