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滨县志》记事主要从1951年建县起,下限至1983年。1982年10月县委、县政府作出修志决定,1985年10月完成。
基本信息
• 封面
• 淮滨县志
• 修志机构、人员及审定单位
• 题词一
• 题词二
• 题词三
• 图片
• 淮滨县政区图
• 淮滨县城平面图
• 河畔晨曦 张新政 摄
• 运输忙 李志远 摄
• 放牧 张新政 摄
• 淮滨县城一角 李志远 摄
• 淮河之春 张新政 摄
• 戏 张新政 摄
• 购来新农具 张新政 摄
• 晨渡 李志远 摄
• 县委办公楼
• 县政府门景
• 淮河管理处大楼
• 县直幼儿园
• 潢淮110KV线路过河铁塔
• 防胡乡变电站
• 小集排涝站
• 计划生育指导站大楼
• 洪河桥一端
• 加固淮河堤机械化施工现场
• 张里乡农民新村
• 县卷烟厂工人俱乐部
• 县林场一角
• 马集食品养鸡场
• 中共淮滨县四届常务委员会委员合影
• 淮滨县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合影
• 淮滨县人民政府县长、副县长合影
• 政协淮滨县首届委员会主席、副主席合影
• 淮滨县地方志编委员会全体委员合影
• 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部分工作人员合影
目录
• 序
• 凡例
• 概述
• 第一篇 大事记
• 第二篇 地理
• 第一章 疆域位置和建制沿革
• 第一节 疆域位置
• 第二节 建制沿革
• 第三节 淮滨县历史疆域沿革表
• 第二章 行政区划
• 第一节 区乡建制
• 第二节 人民公社建制
• 第三节 乡村建制
• 第三章 人口·民族
• 第一节 人口
• 第二节 计划生育
• 第三节 民族
• 第四章 历史聚落和城镇
• 第五章 地质地貌
• 第一节 地质
• 第二节 地貌
• 第六章 气候物候
• 第一节 气候
• 第二节 物候
• 第三节 气候谚语
• 第七章 水系
• 第一节 河流
• 第二节 湖港
• 第三节 水资源
• 第八章 土壤
• 第一节 七地资源
• 第二节 土壤分布
• 第九章 自然资源
• 第一节 植物
• 第二节 动物
• 第三节 黄沙
• 第十章 自然灾异
• 第一节 气象和生物灾害
• 第二节 地震地裂
• 第十一章 村名录
• 第三篇 中共淮滨党组织
• 第一章 组织系统
• 第一节 早期党组织
• 第二节 县委组织机构
• 第三节 基层党组织
• 第二章 代表大会
• 第三章 党员状况
• 第四章 党务工作
• 第一节 组织工作
• 第二节 宣传教育工作
• 第三节 纪律检查上作
• 第四节 统一战线工作
• 第四篇 人大政府政协
• 第一章 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一节 历届人民代表大会
• 第二节 五届人大常委会的部分会议
• 第三节 人民代表提案
• 第四节 人大常委会委员视察
• 第二章 行政机构
• 第一节 县人民政府沿革
• 第二节 县政府机构设置
• 第三节 区、乡(公社)政权机关
• 第三章 政治协商会议
• 第一节 县首届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会
• 第二节 首届政协部分会议
• 第三节 政协委员提案
• 第四节 政协委员视察
• 第五篇 群众团体
• 第一章 职工群众团体
• 第一节 工会组织
• 第二节 工会主要活动
• 第二章 农民群众团体
• 第三章 青少年团体
• 第一节 共青团组织
• 第二节 少先队组织
• 第四章 妇女团体
• 第一节 妇女联合会
• 第二节 妇联会主要活动
• 第三节 妇女参政
• 第五章 工商团体
• 第六章 科学教育文卫群众团体
• 第六篇 政法
• 第一章 治安
• 第一节 治安管理
• 第二节 户籍管理
• 第三节 惩处罪犯
• 第四节 消防
• 第二章 检察
• 第一节 刑事检察
• 第二节 法纪检察
• 第三节 经济检察
• 第四节 监所检察
• 第三章 司法
• 第一节 审判
• 第二节 公证
• 第三节 法制宣传
• 第四节 法律顾问
• 第五节 民事调解
• 第六节 乡规民约
• 第七篇 民政·信访
• 第一章 民政
• 第一节 普选
• 第二节 优抚
• 第三节 婚姻登记
• 第四节 福利
• 第五节 支边移民
• 第六节 收容遣送
• 第二章 救灾、扶贫
• 第一节 灾害救济
• 第二节 社会救济
• 第三节 扶贫
• 第三章 信访
• 第一节 县委和县政府信访
• 第二节 民政信访
• 第三节 政法信访
• 第八篇 军事
• 第一章 军事机构
• 第一节 县人民武装部
• 第二节 基层人民武装部
• 第二章 兵役
• 第一节 兵役制度
• 第二节 预备兵役制度
• 第三节 兵员征集
• 第三章 地方武装
• 第一节 民兵组织
• 第二节 民兵训练
• 第三节 民兵活动
• 第四章 武装斗争纪略
• 第九篇 经济制度改革
• 第一章 民主改革
• 第一节 土地改革
• 第二节 河道民主改革
• 第三节 经济恢复
• 第二章 社会主义改造
• 第一节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 第二节 工商业、手工业、船民社会主义改造
• 第三节“一五”计划
• 第三章 人民公社
• 第一节 农村人民公社
• 第二节“二五”计划和三年经济调整
• 第三节“三五”’“四五”计划
• 第四章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第一节 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
• 第二节“五五”计划和“六五”计划前三年
• 第五章 人民生活
• 第一节 城镇人民生活
• 第二节 农村人民生活
• 第十篇 农业
• 第一章 农作物布局
• 第一节 粮食作物
• 第二节 经济作物
• 第二章 农艺农技
• 第一节 耕作制度
• 第二节 品种改良
• 第三节 肥料
• 第四节 植物保护
• 第三章 农具
• 第一节 耕作工具
• 第二节 播种工具
• 第三节 植保工具
• 第四节 收割工具
• 第五节 脱粒工具
• 第六节 提水工具
• 第七节 产品加工工具
• 第八节 运输工具
• 第四章 农业机械
• 第一节 动力机械
• 第二节 农作机械
• 第五章 畜牧
• 第一节 品种改良
• 第二节 疫病防治
• 第六章 渔业
• 第一节 渔业资源
• 第二节 捕捞放养
• 第七章 县国营农场
• 附:农业区划
• 第十一篇 林业
• 第一章 资源分布
• 第一节 林木分布
• 第二节 优良树种简介
• 第三节 古树简介
• 第二章 植树造林
• 第一节 采种育苗
• 第二节 四旁植树、农田林网
• 第三节 公路绿化
• 第四节 造林
• 第五节 义务植树活动
• 第三章 林木管理
• 第一节 毁林纪实
• 第二节 护林
• 第四章 林场
• 第十二篇 水利
• 第一章 治淮工程
• 第一书治淮机构
• 第二节 河道
• 第三节 堤防
• 第四节 庄台
• 第五节 蓄洪行洪
• 第二章 灌溉工程
• 第一节 水库
• 第二节 机电灌站
• 第三节 机电井
• 第四节 沟塘湖堰
• 第三章 排涝工程
• 第一节 乌龙港治理
• 第二节 排涝沟、截岗沟和除涝侨涵
• 第三节 排涝站
• 第四章 水资源开发利用
• 第一节 水质
• 第二节 开发利用水量现状
• 第三节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评价
• 第五章 施工和工程管理
• 第一节 施工和工具
• 第二节 河道管理
• 第三节 工程管理
• 第六章 抗洪抢险
• 第一节 汛期汛情
• 第二节 组织领导
• 第三节 1982年抗洪抢险纪实
• 第十三篇 工业
• 第一章 电力
• 第一节 发电
• 第二节 输变电工程
• 第三节 供(购)用电
• 第二章 雪茄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第二节 县卷烟厂
• 第三章 纺织工业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第二节 主要工厂
• 第四章 化学工业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第二节 主要工厂
• 第五章 酿酒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第二节 县酒厂
• 第六章 建材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第二节 主要工厂
• 第七章 造船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第二节 主要工厂
• 第八章 机械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第二节 主要工厂
• 第九章 印刷
• 第一节 发展慨况
• 第二节 主要工厂
• 第十章 其它
• 第十一章 企业管理
• 第一节“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的企业管理
• 第二节“文化大革命”中的企业管理
• 第三节 调整时期的企业管理
• 第十四篇 交通邮电
• 第一章 水路交通
• 第一节 航道
• 第二节 码头
• 第三节 渡口
• 第四节 水路运输
• 第五节 航运管理
• 第二章 陆路交通
• 第一节 公路建设
• 第二节 陆路交通
• 第三节 货物装卸
• 第四节 交通监理
• 第三章 邮政
• 第一节 邮路
• 第二节 邮件报刊
• 第四章 电信
• 第一节 长途电信
• 第二节 市内电话
• 第三节 农村电话
• 第十五篇 城镇建设
• 第一章 县城建没
• 第一节 开辟新街
• 第二节 县城房屋建筑
• 第三节 供水
• 第四节 公用设施
• 第五节 市容整顿
• 第六节 街道绿化
• 第二章 集镇建设
• 第三章 建筑队伍
• 第一节 县建筑公司
• 第二节 集体建筑队伍
• 第三节 设计力量
• 第四章 房地产管理
• 第一节 地产
• 第二节 公房
• 第十六篇 商业
• 第一章 经营
• 第一节 经营管理部门
• 第二节 商品供应
• 第三节 计划物资供应
• 第四节 农副土特产品收购
• 第五节 粮油经营
• 第六节 对外贸易
• 第七节 饮食服务
• 第八节 商业网点
• 第二章 管理
• 第一节 物价管理
• 第二节 工商管理
• 第三节 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的民主管理
• 第四节 粮、油管理
• 第三章 专业公司
• 第十七篇 财税金融
• 第一章 财政
• 第一节 财政收支
• 第二节 预算管理
• 第三节 财政监察
• 第二章 税务
• 第一节 工商税
• 第二节 农业税
• 第三章 金融
• 第一节 货币
• 第二节 信贷
• 第三节 人民储蓄
• 第四节 保险事业
• 第五节 公债及国库券发行
• 第六节 基本建设投资管理
• 第七节 农村信用合作社
• 第十八篇 教育
• 第一章 各类学校
• 第一节 私塾学馆
• 第二节 幼儿教育
• 第三节 小学
• 第四节 中学
• 第五节 中等专业学校
• 第二章 业余教育
• 第一节 扫盲
• 第二节 干部职工业余教育
• 第三章 灾区教育纪实
• 第四章 教师和教研
• 第一节 师资概况
• 第二节 师资培训
• 第三节 生活待遇
• 第四节 教学研究
• 第十九篇 科技
• 第一章 科研机构和科技队伍
• 第一节 科研机构
• 第二节 科技队伍
• 第三节 科技人员待遇
• 第二章 科技成果
• 第一节 获地区以上奖励的科技成果
• 第二节 获省奖励科技成果介绍
• 第三章 科技工作
• 第一节 科技推广
• 第二节 气象工作
• 第三节 水文工作
• 第四节 地震测报
• 第五节 计量管理
• 第二十篇 文化
• 第一章 文化事业机构
• 第一节 文化馆、站
• 第二节 书店
• 第三节 电影放影队、影剧院
• 第四节 广播站
• 第五节 档案馆
• 第二章 表演团体
• 第一节 专业文艺表演团体
• 第二节 半职业及业余表演团体
• 第三节 戏剧会演、调演活动
• 第三章 地方戏曲
• 第一节 戏剧
• 第二节 曲艺
• 第四章 民间艺术
• 第一节 传统民间文艺
• 第二节“双节”文艺活动
• 第三节 故事说讲活动
• 第五章 文艺创作
• 第一节 文学创作
• 第二节 戏剧、音乐创作
• 第三节 书法、美术、摄影创作
• 第四节 艺文选萃
• 第六章 新闻
• 第一节 报纸
• 第二节 广播
• 第三节 电视
• 第四节 通讯报道
• 第七章 文物
• 第一节 历史文物
• 第二节 革命遗址、纪念地
• 第三节 文物保护
• 第二十一篇 卫生体育
• 第一章 医疗
• 第一节 医疗事业单位
• 第二节 医疗设备
• 第三节 医术
• 第四节 医疗制度
• 第五节 医疗队伍
• 第二章 医药
• 第一节 中、西药
• 第二节 药政
• 第三章 防疫保健
• 第一节 疫情纪略
• 第二节 预防接种
• 第三节 妇幼保健
• 第四章 除害灭病
• 第一节 爱国卫生运动
• 第二节 地方病防治
• 第三节 传染病防治
• 第四节 肿瘤死因调查
• 第五章 体育
• 第一节 群众体育
• 第二节 学校体育
• 第三节 体育设施
• 第四节 运动会
• 第二十二篇 社会
• 第一章 宗教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基督敦
• 第二章 劳动
• 第一节 就业安置
• 第二节 工资调整
• 第三章 民俗新风
• 第一节 服饰、饮食、建筑
• 第二节 婚丧喜庆
• 第三节 时令节日
• 第四节 新人新事录
• 第四章 方言谣谚
• 第一节 方言
• 第二节 民谚
• 第三节 民俗音乐民谣
• 第五章 姓氏
• 第六章 传说、轶事
• 第一节 民间传说
• 第二节 轶事
• 第七章 会社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主要会社
• 第二十三篇 人物
• 第一章 人物传
• 孙叔敖
• 吴士元
• 杨绪震
• 王宏业
• 郑柏英
• 谢兰英
• 吴仲英
• 方亚伯
• 徐振
• 齐未遑
• 刘盼遂
• 曾
• 董振富
• 第二章 人物传略
• 季鸿勋
• 魏澣瀛
• 徐璞山
• 李树友
• 蔡克众
• 黄秀英
• 周立成
• 刘国忠
• 陈西平
• 简洪洲
• 张世文
• 刘德林
• 黄泽生
• 第三章 人物表
• 第一节 烈士表
• 第二节 省以上领导机关命名的劳动模范和先进个人名表
• 第四章 老
• 冯程氏
• 崔先业
• 编后记
• 版权页
• 封面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