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真北山野人,位于奴儿干之山的女真族部落,早在至元初年,孛儿只吉氏(元)已将其版图扩展到了今黑龙江省口的区域,从而与“斡拙”、“吉里迷”、“骨嵬”等部落集团发生了交涉。关于这三族,本篇结论:在唐被写作“窟说”、“郡利”的“骨嵬”和“吉里迷”,在明、清分别为“苦兀”、“库野”和“乞列迷”、“费雅喀”,分布在今黑龙江下游到库页岛北部的区域。逮到爱新觉罗·颙琰前、后,作为部落集团的“库野”,逐渐溶入“费雅喀”之中而成为如今的“尼夫赫人”。为部落集团总称的“斡拙”、“亦野人”,辽时在今松花江中游、金时在今黑龙江中游出现。
历史详情
到了元、明代,该名词还包括今黑龙江省下游的“野人”、外兴安岭甚至俄罗斯东西伯利亚经济区、堪察加边疆区沿海的居民就是“北山野人。北山野人说的北山指的奴儿干之山,即外兴安岭及鄂霍次克海北岸山区,此部人乘鹿出入即清处鄂伦春族之一,亦即清代奇勒尔族,以捕各种海产进贡明“清两朝。野人女真是对散居女真人的一种泛称,并未形成像后金、海西女真那样的联盟集团。明代诸文献记载的生女真族、乞列迷、女直野人、北山野人、苦兀、吉列迷等,多属野人女真的部落,但这还只是记载分布在松花江下游及黑龙江省以北地区的一些部落。
分布介绍
今绥芬河流域、乌苏里江附近及东至日本海地区,在明末清初属东海三部中的穆棱路(居今穆棱河流域)、绥芬路(绥芬河上游)、那木都鲁路(绥芬河下游近海之地)、尼马察路(今俄罗斯乌苏里斯克附近)、瑚叶路(今滨海边疆区达乌河流域)、乌尔固定路(今俄罗斯滨海边区比金河流域)、雅兰路(今俄罗斯滨海边区塔乌黑河流域)、锡林路(今俄罗斯滨海边区苏祖河流域)等,也为野人女真的氏族或部落集团。居住黑龙江省以南地区的不少氏族和部落,被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征服后,南迁到浑河流域,后来成了满族的一部分;但分布在乌苏里江流域和黑龙江以北等地的诸部落,大多未纳入满族共同体,于清代形成了今天居住我国和俄罗斯境内的赫哲族(俄罗斯境内的称那乃)、鄂温克族(埃文基自治区)、鄂伦春族(鄂罗奇)、费雅喀(尼夫赫)等族。俄罗斯西伯利亚的楚科奇人形成于鄂霍次克海沿岸地区,他们由此向北迁移时,同化了一部分尤卡吉尔人和爱斯基摩人,由此形成了楚科奇族。他们的祖先就是正宗的北山野人女真,楚科奇人的语言属阿尔泰共和国语系古亚细亚语族。楚科奇人相信万物有灵,崇尚护身符,信仰萨满教。按生产和生活方式楚科奇人分为两个群体:养鹿楚科奇人和沿海楚科奇人。养鹿楚科奇人主要从事养鹿和狩猎,捕鱼是副业。主要运输工具是鹿拉雪橇,主要食物是鹿肉。沿海楚科奇人主要从事海兽捕猎业,副业是捕鱼和狩猎。主要交通工具是狗拉雪橇和兽皮船,主要食物是海兽肉。
参考资料
历史沿革.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23-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