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穿刺,全称是肾穿刺活检术(Renal Biopsy),也称肾活检,是在B超引导下使用穿刺针刺入活体的肾组织,取少量肾组织进行病理检验的检查,是一项较为成熟的操作技术,对于肾脏疾病的诊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20世纪50年代初,丹麦的两位医师Iversen和Bran首先采用经皮肾穿刺技术,用于对肾病患者疾病的诊断。肾穿刺的适应证为影像学检查特征不典型的肾实质肿块的鉴别诊断;用常规非创伤性检查方法难以确诊的弥漫性肾脏疾病的进一步分类;原因不明的无症状性蛋白尿和肾性血尿等。绝对禁忌证为凝血功能障碍及明显出血倾向,治疗不能纠正者;肾动脉瘤及全身衰竭者;穿刺部位皮肤有明显感染、活动性肾盂肾炎、肾积水等。肾穿刺可分经皮肾穿刺和开放性直视下穿刺,普通肾脏病患者或肾移植后怀疑有排斥反应的患者一般行经皮肾穿刺术。在术中需对肾脏行活检则行开放性穿刺术。
肾穿刺的术前准备包括向患者及家属解释肾活检的必要性及安全性、详问病史、了解患者全身情况等,手术操作包括选择适宜体位和穿刺点、皮肤消毒、穿刺点皮肤局麻、穿刺方法等,可能发生的术后并发症有血尿、肾周血肿、大出血等。
适应证
1.影像学检查特征不典型的肾实质肿块的鉴别诊断。因肾肿瘤接受外科手术者术后病理提示肿瘤为良性占8%~27%,因此以下情况可考虑肾穿刺:肿瘤较小不愿意手术希望进行监测者;在进行肾肿瘤消融治疗前需要明确病理学诊断者;在进行放、化疗或靶向治疗前需要明确病理学诊断;需明确肾肿瘤是转移性肾癌还是原发性肾癌时。
2.用常规非创伤性检查方法难以确诊的弥漫性肾脏疾病的进一步分类。
3.原因不明的无症状性蛋白尿和肾性血尿。
4.肾移植术后为了鉴别排异、肾衰、药物中毒。
5.全身系统性疾病所致的肾脏病变,如狼疮性肾炎、紫癜性肾炎、糖尿病肾病等的明确诊断。
6.对不能手术治疗的晚期肾肿瘤需化疗或其他治疗的,需明确诊断者。
禁忌证
1.绝对禁忌证
(1)凝血功能障碍及明显出血倾向,治疗不能纠正者。
(2)肾动脉瘤及全身衰竭者。
(3)穿刺部位皮肤有明显感染、活动性肾盂肾炎、肾积水、肾周脓肿、肾结核者。
2.相对禁忌证
(1)肾混合性肿瘤、严重肾积水、固缩肾、单侧肾缺如、多囊肾、肾脏位置过高或游走肾者等。
(2)严重高血压、尚未控制的心力衰竭、体位不良、精神异常并不能合作者。
(3)严重贫血、高度肥胖、重度腹水、妊娠(>32周)者等。
手术分类
肾穿刺可分经皮肾穿刺和开放性直视下穿刺,普通肾脏病患者或肾移植后怀疑有排斥反应的患者一般行经皮肾穿刺术。在术中需对肾脏行活检则行开放性穿刺术。
术前准备
1.明确肾活检适应证后,应向患者及家属解释肾活检的必要性及安全性,并简要说明操作过程,消除其顾虑,争取最佳配合,书面签字同意。
2.详问病史,特别注意出血病史。
3.了解患者全身情况,心肺功能,肾功能,B超测定双肾大小、位置及活动度。
4.有效控制高血压。
5.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指标。根据病情需要查血型、备血。
6.术前已用抗凝治疗者应停用抗凝药物,并根据抗凝药物的半衰期考虑停药时间,并复查凝血指标。
7.出血风险大的肝病患者可术前2~3日口服或肌内注射维生素K₁。
8.训练患者俯卧位吸气末屏气和卧床排尿。
9.要求受检患者术前12~24h内排便。
10.非急诊肾活检的女性患者应尽量避开月经期。
11.严重肾衰竭者术前应加强透析。
12.过度紧张者术前可酌情应用镇静剂。
手术操作
体位
受检患者取俯卧位,腹部肋缘下(相当于肾区位置)垫高以减少肾脏移动。双上肢置于两侧,头向一侧偏斜。嘱患者平静呼吸。
穿刺点选择
右肾或左肾下极,B超定位引导。
皮肤消毒
常规消毒铺巾,消毒范围包括上至肩胛下线,下至髂后上棘连线,两侧至腋后线,然后铺巾。
穿刺点皮肤局麻
沿进针途径作皮下局麻,直至肾筋膜。通常将注射器造成负压的同时先进针,如无出血,边退出注射针边注射局麻药液。
穿刺方法
1.负压吸引穿刺法:多采用16G负压Menghini穿刺针,儿童患者肾脏相对较小,小儿科临床常用18G针。针芯完全插入针管内,经B超穿刺针固定器的针槽及在实时B超引导下将穿刺针穿刺至肾包膜表面,取出针芯,置入针栓,连接负压。当肾脏处于最佳穿刺位置时,嘱患者屏气,造负压的同时,穿刺针穿至预定深度后,即刻快速拔出穿刺针,用负压注射器中的生理盐水推射出肾脏组织。穿刺动作以手腕运动为主,幅度不宜过大,过程应快捷。
2.Tru-Cut活检针穿刺法:分为手动和自动切割法两种。手动Tru-Cut针穿刺法:肾穿刺针进入到肾包膜表面,嘱患者屏住呼吸,将内芯推入肾脏2cm,快速送入外套针,并迅速拔出穿刺针;自动穿刺枪切割法:将14G或16G穿刺针装入枪槽后,合上穿刺枪盖,打开保险按钮;根据先前测量的进针深度,或者在超声探头引导下,将穿刺针经皮送入到肾脏包膜表面,嘱患者屏住呼吸,术者按下穿刺枪的快速进针按钮,并快速取出穿刺针,取出切割槽内的肾组织。
3.经静脉内肾活检:对于有严重出血倾向、机械通气、联合肝肾活检的单侧(右)肾患者,可以开展经静脉内肾活检。其禁忌证包括:肾脏缩小(包膜距针点小于2cm)、上腔静脉或右肾静脉栓塞、右颈内静脉缺如或栓塞、尿路扩张伴皮质变薄。经静脉内肾活检的优点是出血流回到静脉内、包膜穿孔的概率减少、可应用于经皮肾活检的禁忌证的患者。
标本长度
所取肾组织长度通常为15~20mm。合格的取材应包括肾皮质和/或皮髓质交界。所取肾组织不够或空穿时可重复穿刺。
送检
按各项病理检查的要求分割肾组织及处理,即刻送检。通常行光镜、免疫病理和电镜检查。光镜及电镜分别采用相应的固定液固定,将肾组织置于浸有低温生理盐水的敷料或荧光标本转运液中送免疫荧光检查。
伤口包扎
肾穿刺术后敷料覆盖伤口,以纱布或胶布固定。
术后处理
1.肾穿刺术后在肾活检穿刺点加压3~5分钟。
2.将患者送回病房后小心平移至病床上,术后患者采取平卧位,严格腰部制动4h(四肢可放松及缓慢小幅度活动,而严禁翻身及扭转腰部),如无高血压、肾功能不全等高危患者,肾活检术后卧床24h。
3.术后应常规检测血压、脉搏(1/0.5h×4+1/h×4),尿常规,观察皮肤、面色、出汗情况、腰腹部症状及体征。
4.出现血压下降或血尿时应反复查血常规及血细胞比容,腰腹部疼痛显著者应作B超检查,观察是否存在肾包膜下血肿。
5.避免或及时处理便秘、腹泻及剧烈咳嗽。
6.术后3周内禁止剧烈运动或重体力劳动。
并发症及处理
血尿
绝大多数患者术后都有镜下血尿,而肉眼血尿的发生率较低。多数肉眼血尿发生在术后第一次小便,3~5次排尿后尿色逐渐转清,一般不超过2日。少部分在术后3~12天还会发生迟发性肉眼血尿。
肾周血肿
肾周血肿在肾活检术后也较常见,多为小血肿。临床上常表现为肾活检3~5天后出现的低烧、腰痛,经B超检查证实。肾周小血肿卧床休息可自行吸收消散无后遗症,较大的血肿可在3个月内吸收。
大出血
对于严重血尿患者应采取积极的止血措施,包括持续静脉泵入垂体后叶素、肌注或皮下注射立止血及静脉输注维生素K₁等,但不主张使用容易形成血凝块的凝血药物。当患者血细胞比容下降超过6%以上或血色素下降20g/L以上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必须静脉补充液体,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和较多的尿液排出,以保持泌尿道的通畅,防止血凝块堵塞泌尿道。如血细胞比容及血红蛋白继续下降,则应及时输血、选择性肾动脉造影介入栓塞,必要时外科手术以控制活动性大出血。严重的肾周大血肿处理类似严重的血尿患者。
尿潴留
术后部分患者因为情绪紧张而出现尿潴留,以致需要协助排尿以及采用导尿措施排尿。发生明显肉眼血尿,且尿中出现较多血凝块者,容易梗阻性肾病导致严重的尿潴留。后者应采取经皮膀胱穿刺导尿或三腔导尿管导尿及反复冲洗膀胱,至患者出血终止为止。
动静脉瘘
肾活检后无法解释的高血压,移植肾受者的活检部位通常可闻及血管性杂音应考虑动静脉瘘,多普勒B超检查或肾动脉造影可确诊。多数患者能在1~2年内自行吸收,严重者可在DSA下行选择性肾动脉造影采用栓塞治疗。
肾周疼痛
多为轻度钝痛,较长时间、较剧烈的疼痛可能系血肿扩大和/或尿路梗阻有关。对于术后出现剧烈疼痛的患者,或不伴肾周痛而出现双下肢内侧疼痛,或腹痛,且同时出现自汗严重者,应严密观察血压及心率变化并及时测定血细胞比容及血红蛋白浓度,确定有严重出血时应及时处理。
发展历史
20世纪50年代初,丹麦的两位医师Iversen和Bran首先采用经皮肾穿刺技术,用于对肾病患者疾病的诊断,开创了肾活检病理学诊断的新时代。
参考资料
关于肾穿刺活检的那些事儿.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2025-03-18
【健康科普】肾穿刺攻略来啦.重医大附三院肾脏内科.2025-03-18
什么时候需要做肾活检检查?肾活检有哪些注意事项?.中国医学论坛报.2025-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