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星

地星是一种中药材,属于地星科真菌类。其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硬皮地星(Geastrum hygrometricum Pers.)和尖顶地星(Geastrum triplex (Jungh.) Fisch.)。这两种类型的地星均广泛分布在中国各地。

形态特征

硬皮地星

硬皮地星的子实体最初呈现球形,随后从顶端向外展开形成星芒状。它的外包被由三层组成,外层薄且柔软,中层为纤维质,内层为软骨质。当成熟时,它会分裂成六片或多片花瓣,湿润时会向上翻转,干燥时则向内卷曲。外表面呈灰至灰褐色,内侧则是淡褐色,通常带有不规则的龟裂纹。内包被为薄膜质,扁球形,直径约为1.2-2.8厘米,颜色为灰褐色。没有中央轴心。成熟后,顶部开口裂开。孢体为深褐色。孢子球形,褐色,壁上有微小的疣状凸起,直径约7.5-11微米。孢丝无色,厚壁无隔,具有分支,直径约为4-6.5微米。表面常常附着颗粒状物质。

尖顶地星

尖顶地星,又称土星菌、米屎疏,其包被呈圆形,顶部有一个尖锐的喙状物。包被直径范围在3-8厘米之间,外包被呈芒状开裂,通常为五至八瓣,背面为灰色,腹面为肉桂色,带有龟裂纹。内包被为灰色,薄膜状,直径约为1.7-2.7厘米。成熟时,顶端也会开裂。孢体为锈褐色,底部有一条短柄状的轴托。孢子球形,褐色,带有疣状凸起,大小约为3.5-5.5微米。孢丝细长,淡褐色,直径约为5-6微米。

分布范围

硬皮地星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以及西藏自治区地区。尖顶地星同样广泛分布于这些区域。

栖息环境

硬皮地星生长在松树林的沙地上,也可见于开阔地带。5月至10月期间较为常见。尖顶地星则栖息在草地或灌木丛中,有时也在落叶层和腐殖质上出现。夏季和秋季雨后容易见到它们的身影。

收获处理

地星一般在夏秋季节采摘,去除杂质后晾晒干燥备用。

中医药理

地星具有清肺、利咽、解毒、消肿、止血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咳嗽、咽喉肿痛、痈肿疮毒、冻疮流水、吐血、衄血、外伤出血等症状。在日本涉江长伯的《西园菌谱》中有对地星形态的详细描述,并提到误入耳朵可能会导致失聪,这一说法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配方举例

1. 治疗感冒后咳嗽:尖顶地星6克,甘草3克。煎煮服用。(出自《中国药用孢子植物》)

2. 治疗气管炎慢性咽炎:硬皮地星3克,蛇莓15克,筋骨草9克。煎煮服用。(出自《中国药用孢子植物》)

3. 治疗胃与食管出血:尖顶地星6克,费莱15克。用水煎煮,加入适量白糖后饮用。(出自《中国药用孢子植物》)

4. 治疗鼻出血:将一小块地星塞入鼻孔。(出自《中国药用孢子植物》)

药材性状

硬皮地星的子实体星状外包被已经脱落,内包被扁球形,直径约为1.8-2.8厘米,顶端开口裂开,颜色为灰色至褐色,质地为膜质。孢体为深褐色。尖顶地星的内包被球形,直径约为1.7-3.5厘米,嘴部明显,形状为宽圆锥形,颜色为粉灰色至烟灰色,质地为膜质。孢体为锈褐色。

参考文献

1. 刘波《中国药用真菌》:“硬皮地星,能止血,治外伤出血,冻疮流水。”“尖顶地星,能消肿,止血,清肺,利咽,解毒。”

2. 《中国药用孢子植物》:“硬皮地星,清肺,消炎,解热,止血。治外伤出血、慢性咽炎气管炎肺炎、鼻衄、冻疮。”“尖顶地星,治消化道出血、外伤出血,感冒后咳嗽。”

3. 《长白山植物药志》:“尖顶地星治咽喉肿痛,疮毒痈肿。”

参考资料

地星.地星 .2024-10-30

地星.地星.2024-10-3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