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金沙鳅,学名Jinshaia sinensis,是中国特有的爬鳅科鱼类,俗名石扒子,是重庆市重点保护动物。其种加词“sinensis”意为“中华的”。模式产地在四川隆昌市。
形态特征
背鳍Ⅲ-8;胸鳍XIII-XIV-11--13;腹鳍III-V-13--15;臀鳍ii-5;侧线鳞78(11—12)/(7—8-v)81;标准长为体高的5.4—7.9倍,为体宽的3.9—6.0倍,为头长的4.9—5.7倍,为尾柄长的3.8—5.3倍,为尾柄高的14.5—19.5倍;头长为体高的1.0—1.5倍,围头宽的1.0—1.2倍,为吻长的1.6—1.7倍,为眼径8.3—10.6倍,为眼间距的2.3—2.7倍 ;头宽为口裂宽的2.1—2.6倍。体前部平扁,后部成圆筒状,背面隆起,腹面平扁,体高显著小于体宽。头扁平,吻扁圆。吻皮下包形成吻褶并于上唇间形成吻沟。吻褶分叶,中间具2对小吻须,口下位,口裂较宽,弧形,具口角须2对,唇具乳突,上唇乳突发达,下唇乳突不明显,颏部有1—2对乳突,眼侧上位,眼小,眼间距宽平,鼻孔一对,距眼前缘较距吻端为近。鳃裂扩展至头部腹面。背鳍起点至吻端显著小于尾鳍基,偶鳍向左右平展。胸鳍起点在眼后缘垂直下方,末端稍超过腹鳍起点。腹鳍左右分开不连成吸盘状,末端接近或达到肛门。臀鳍较小,无硬刺,末端不及尾鳍基,尾鳍深叉形,下叶长于上叶,尾柄圆而长。肛门接近臀鳍起点。体被细鳞,鳞片具发达棱脊。头,胸和腹部乃至肛门前均裸露无鳞。侧线完全,体背部呈灰色,具块状褐色斑纹。各鳍灰色。
野外状况
中华金沙鳅作为一个对环境要求很高的物种,对河流的任何破坏和污染都会影响到其生存,再加上滥捕情况严重,中华金沙鳅的野外种群生存状况不容乐观。
饲养
中华金沙鳅作为吸鳅里最难饲养的品种,饲养难度极高。需要凉爽清洁、溶氧丰富的水质,过滤器必须24小时不间断运行,需要一定的造流,最好要使用氧气泵。对水中的污染物较为敏感,需要经常换水,不可使用自来水。中华金沙鳅对饲料清洁度要求高,可以喂食干净的冻红虫或者优质的底栖鱼饲料。
分布范围
中华金沙鳅分布于我国金沙江上游、重庆市,以及长江中上游、贵州省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