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行政村隶属隆阳区蒲缥镇,地处蒲缥镇政府北边,距镇政府所在地1公里,到镇道路为砂石路,交通方便,距市区34公里。东邻水井村,南邻蒲缥村,西邻马街村,北邻石亩河村。
村情概况
辖方家寨、窑门前等19个村民小组。有农户252户,有乡村人口904人,其中农业人口852人,劳动力568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509人。
全村国土面积11.11平方公里,海拔1850米,年平均气温14.7 ℃,年降水量51564.6毫米,适合种植水稻、玉米、油菜、蔬菜、水果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 1180亩,人均耕地1.38亩,林地12501亩。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644.5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49元。该村属于绝对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畜牧业、工资性收入为主。
基础设施
截止2008年底,该村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全村有 913 户通自来水,有 96 户饮
用井水,有 96 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9%)。有1009 户通电,有 804 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1096 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0%、79.7%和90.4%);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 1096 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 1096 户(分别占总数的100%和100%)。
该村到乡(镇)道路为沙石路;进村道路为砂石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 1.5 公里,距离集贸市场 1.5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 21 辆,拖拉机 25 辆,摩托车 275 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 1762 亩,有效灌溉率为43.3%,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 1303 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 0.34 亩。
到2008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 496 户;装有太阳能农户 41 户;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491 户。全村有 10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10个自然村已通电;有 10个自然村已通路;有10个自然村已通电视;有 10个自然村已通电话。有10个自然村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该村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 38 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 154 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 797 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 30 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自然资源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3351.72亩(其中:田1778.99亩,地1572.13 亩),人均耕地0.84亩,主要种植粮食、甘
蔗等作物;拥有林地1400亩,其中经济林果地222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06亩,主要种植芒果、甜柿、石榴等经济林果。
农村经济
该村200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118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 635 万元,占总收入的56.79%;畜牧业收入392 万元,占总收入的35.06%(其中,年内出栏肉猪 1943 头,肉牛111 头,肉羊 85 头);渔业收入 0.2 万元,占总收入的0.02%;林业收入 15 万元,占总收入的1.4%;第二、三产业收入 64 万元,占总收入的5.72%;工资性收入 27 万元,占总收入的2.43%。农民人均纯收入 2055 元,农民收入以粮食、甘蔗、林果 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 803 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 116 人(占劳动力的16.9 %),在省内务工 82 人,到省外务工 34 人。
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种植业、养殖业,主要销售往县内。该村目前正在发展甜柿、石榴、甘蔗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甜柿、石榴、甘蔗产业
人口卫生
该村有农户 1096 户,共乡村人口 4091人,其中男性 1977 人,女性 2114人。其中农业人口 4005人,劳动力 2430 人。该村以汉族为主(是傣族,回族混居地),其中:傣族20 人,其他民族 48人。到2008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6 人,占人口总数的0.15%;参加农村合作医疗 3836 人,参合率 98.6%;享受低保 33 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蒲缥卫生院,有乡村医生 3 人,该村距离乡(镇)卫生院 1.5 公里。该村建有公厕1 个,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场地 2 个,建有村内生活排水沟渠设施 个,人畜混居的农户 2 户,占农户总数的0.2%。
文化教育
该村建有小学 1 所,校舍建筑面积 600平方米,拥有教师 9 人,在校学生276人,距离镇中学2 公里。目前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360 人,其中小学生276 人,中学生84 人。
人文地理
候家祠堂位于塘子沟西边,早在明初就有建造,逐步修缮到清乾隆全部修好完备。塘子沟温泉其水清洁,由涯下溅出热水如汤沸,春间远近,浴者络绎不绝。
该村早年名人梁金山,蒲缥方家寨人,爱国华侨,世代农耕,幼年丧父,1903年奔走他乡,赴缅谋生。